春秋|中小学“春秋假”还要因地制宜
_原题为 中小学“春秋假”还要因地制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 学生的假期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春秋假”作为不折不扣的舶来品 , 在部分地区率先实施 , 但其在本土化过程中却有着诸多潜在的问题 。 我们须厘清具体问题的表征 , 据此明晰学生假期制度的走向 。 具体而言 , 中小学“春秋假”的潜在挑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一是破坏学习的连续性 。 当下学业成绩仍是考核评价教和学的唯一标准 , 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等已形成固定节奏 。 “春秋假”的出现需要师生调整状态去适应变化 , 容易导致学生浮躁 , 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 , 亦将影响教学进度 , 结果甚至有持续加压、增加强度的可能 。 二是学生可能会无人看管 。 由于带薪休假等配套制度还未真正落实 , 若立即实行“春秋假” , 低龄学生会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 或给这部分学生家长增添不少的负担 。 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 ,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 假期中许多孩子处于“放养”状态 , 缺少必要监护 , 往往会成为当下安全隐患最严重的群体 。 三是教师权益受到影响 。 寒暑假原是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一个高峰期 , “春秋假”的出现无疑局限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空间 , 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 此外 , “春秋假”通常是在会考和选考之后 , 这个时候学生放假了 , 但教师可能会被分配到各个学校进行阅卷工作 , 教师的权利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 。 四是生理、心理适应问题 。 “春秋假”的实施并非意味着增加了休假时间 , 而是将休假时间重新分配 , 这就势必会增加师生在高温天或低温天参与学校教学的天数 , 某种程度上对教学效果势必有着不小的影响 。 此外 , 由于固有的假期制度使学校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习惯 , 一旦学期延长 , 心理上由于惯性的作用 , 会在旧有休假的时间点之后开始出现懈怠情绪 。
我国中小学实行“春秋假”制度主要是出于推动旅游市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量 , 却出现了实然性和应然性的背离 。 笔者认为 , 假期制度如何确定 , 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顺应教育自身的规律 , 而不是将人由目的异化为手段 。 因此 , 相关部门应依据具体的时间、地区、学校类型等因素灵活地实施“春秋假” , 使得个性化的制度最终服务于教育场域中的主体 , 而非执着于对标准的追求 。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6日第2版
【春秋|中小学“春秋假”还要因地制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
- 教育|中小学教育联盟网公益行:教育扶贫,点亮未来
- 本科|“90后”教师成中小学主力,七成本科以上学历,近60%感到幸福
- 组织|定了!广州中小学高中寒假时间出炉!禁止寒假集体补课
- 作业|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辽宁对中小学作业提了这些要求
- 学校|受疫情影响 马来西亚各中小学及职业院校暂时停课
- 中小学|成都家长注意!市教育局公布各中小学公开电话、邮箱
- 实验|发挥实验教学育人功能 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侧记
- 上海市|送教上门分点展示 上海市中小学应急救护即将开练
- 低龄化|中小学生出国学习呈低龄化趋势 盲目提前并非理智之举
- 竞赛|深圳百余中小学生队伍同台竞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挑战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