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别信“切胃是微创术”,也别被“以瘦为美”带偏 | 沸腾
_原题是:别信“切胃是微创术” , 也别被“以瘦为美”带偏 | 沸腾
当切胃的目的 , 变成“让自己身材变好”或“入学与求职更方便”时 , 我们该关注的不仅是切胃者的遭遇 , 还有我们身处的这个拒绝肥胖的社会 。
文章图片
▲图源新京报网 。
文 | 叶克飞
新京报聚焦“切胃群体”的报道 《那些选择切胃的年轻人 , 并没有收获“单纯和美好”》, 一文推出后 , 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
【手术|别信“切胃是微创术”,也别被“以瘦为美”带偏 | 沸腾】报道说 , 切胃手术完成后 , 切胃者的胃会变成香蕉状 , 容积只有80毫升 。 手术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遗症:切胃者不能吃多 , 否则就会呕吐、返流 , “术后一年的人能一顿吃掉8个饺子 , 已经能引起群友的欢呼和赞叹” 。
一位切胃者见到餐馆里的人在享受一大碗米线时 , 反应是自己“再也回不去这样的人生了” 。 在“回不去”的同时 , 切胃者也没有收获“单纯与美好” 。
他们切掉的 , 与其说是长肉的源头 , 不如说是人生本可拥有的体验的一部分 。
许多人与其说是为了救命 , 不如说是为了满足欲望
实际上 , “切胃”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舆论场 。
就在今年8月初 , “杨天真切胃”一度登上热搜 。 作为娱乐圈知名经纪人 , 杨天真在社交平台向网友宣告 , 为了治疗糖尿病 , 快速降低血糖 , 她将选择进行“切胃”手术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此后 , 从术后到康复 , 通过社交媒体 , 网友不时能了解到杨天真的状态 。 虽然杨天真一再强调做手术是为了治病 , “对自己的外形没有不满”、“外形从来不影响我喜欢自己” , 但是“切胃”手术后的每次露面 , 网友无不带着好奇打量着杨天真的身材和穿搭 , 不时发出“感觉瘦了”、“真的瘦了好多”的感慨 。
从公开资料来看 , 杨天真在术后迅速恢复了工作 , 无论是参与直播带货还是综艺节目 , 都保持了极强的工作压力 。 对于她“切胃”后的身体状况如何 , 并未有任何公开报道 。
当然 , 个体的身体状况都有差异 , 但如今这篇报道中呈现的“切胃群体”术后遭遇 , 某种程度上 , 与“杨天真切胃”似乎可以相互参照 , 从中得到很多共同的启示 。
比如 , 他们可能确实都有治病的需要:杨天真是为了治疗糖尿病;报道里的白霖是以轻度高血压的症状获取手术许可 。
比如 ,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顾虑到“病理原因”之外的社会评价因素 。 白霖一直为了考上艺术院校而减肥 , 为此也吃尽苦头;而身在对颜值更为关注的演艺圈 , 变得更瘦更美更适合上镜 , 对娱乐圈人士当然也是一种赋值 。
又比如 , 手术带给他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失去了接近80%的胃”后 , 白霖们很长时间内“不时呕吐”、“只能吃流食”、“喝水都反酸、烧心” , 为了避免“吃得太快会食道返流”“吃一个鸡蛋需要两小时”、“几个小时吃掉一片吐司面包”……与此同时 , 深夜在镜头前直播的杨天真一次也只能吃一颗馄饨 。
文章图片
▲杨天真 。 图源网络 。
实际上 , 抛开医学上严密的适应症人群标准 , 通俗意义上 , 可以用“是不是需要切胃手术来救命”来对“切胃群体”进行细分 。
如白霖、杨天真一类的人 , 他们的情况显然在这个边缘 。 比如快速降低血糖当然不是只有“切胃”一条路 , 但杨天真直言“慢性病治疗需要的作息规律我都满足不了”;报道里也提到 , 一位同样敲开减重大门的微胖姑娘也抱怨了精力有限的困境——“至于问为什么不健身的 , 下班已经是凌晨两三点 , 难道要健身到天亮吗?”
虽然不至于到靠手术救命的程度 , 但是也确实符合医院可以灵活处理的标准 , 又常年困扰于肥胖 , 认为手术可以一劳永逸实现“变瘦”“变美” , 进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欲望的满足助力 , 这恐怕是“切胃群体”共同的心路历程 。
“切胃”手术存在种种乱象
然而 ,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
相比“切胃群体”过于美好、简单的心理预期 , 术后身心的一系列不适 , 给了他们迎头一击 。 陷入抑郁的白霖只能自己寻找疗法教给医生 , 来缓解“切胃”带给自己的痛苦 , 进行自救;女孩艾美丽在名为《减重手术后 , 我每天都在后悔》的日记里写道“觉得很不值得” 。
在这背后 , “切胃群体”是否曾被准确详细地告知手术的风险 , 成为不少人的疑问 。
在微博里 , 杨天真写道“这是个微创手术 , 没那么吓人”、“医疗手段已经很成熟”;艾美丽了解减重手术是“看了当地一外科医生开设的科普视频”;白霖是在咨询吸脂手术时 , 受到了医生的启发……
文章图片
▲杨天真微博截图 。
更严重的是 , 部分医院存在无视患者身心健康、不顾术后风险 , 为了经济利益肆意放宽手术适应症人群标准的乱象 。 在采访人员暗访下 , 几家公立与私人医院均同意了一名身高1.62米、体重130斤的年轻女士的切胃请求 。
实际上 , 这类手术存在的问题 , 远不止风险告知不足 。
首先 , 目前国内袖状胃切除手术的操作过程并不因人而异 , 是不管高矮胖瘦 , 统一切出同样大小的“小鸟胃”——这让一些接受手术者“胃稍微变小一点”“比如像是四斤的饭量 , 给我切成两斤就好”的心愿落了空 。 而这个“小鸟胃” , 并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所需要的体力 。
其次 , 减重手术也并没有被划为中国手术的标准术式 , 这就意味着手术远未走向流程化、规范化 。
乱象之下 , 却有太多不明真相、一味追求骨感美的年轻人走向医院 , 躺到了手术台上……
加强风险告知 , 健全手术标准 , 用有效的制度和监管束缚住医院“想切就切”的冲动 , 显然应该成为解决乱象的答案 。
文章图片
▲中日友好医生减重外科住院部里 , 运动康复师带着病人做术后恢复锻炼 。图源新京报网 。
在拒绝肥胖的社会里 , 被异化的“身材管理”
当切胃的目的 , 变成“让自己身材变好”或“入学与求职更方便”时 , 我们该关注的不仅是切胃者的遭遇 , 还有我们身处的这个拒绝肥胖的社会 。
某些医院之所以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热衷切胃手术 , 背后自然是监管缺位 , 但深层原因还是基于庞大需求市场的推动 。
以瘦为美的审美观 , 在网络时代得到了加强甚至固化 。 近年来的一个个新名词 , 如A4腰、反手摸肚脐等 , 既是瘦的新标准 , 也是套在人们身上的新枷锁 。 自媒体时代的《你的身材代表你的阶层》等爆款文 , 一再扭曲人们的认知 。
以身材判断阶层的荒唐逻辑 , 本质无非“以貌取人” , 固然简单直接 , 却会抹杀人与人之间原本可贵的差异性 。 让人分不清谁跟谁的网红脸 , 就是这么来的 。
对于正常人来说 , 比保持身材更重要的事还有很多 , 比如自我认同 。 社会的不宽容会摧毁这种自我认同 , 使人们屈从于所谓的标准 , 痛恨自己的“不一样” 。 相比男性 , 女性在身材歧视上受到的伤害往往更大 , 从学校到工作 , 从社会到家庭 , 身材的“好坏”关乎生存也关乎生活 。
比起旧时裹小脚、紧身胸衣等伤害身体的审美风气 , 还有剥夺女性工作权之类的性别歧视做法 , 如今的身材歧视显得隐蔽 。 很多美容整形减肥类的营销话术 , 也都在以“美”为招牌 , 以“自律”和“成功”为诱惑 , 引导女性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伤害自己 。
如果是出于“管理身材”而非病理原因 , 将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切除大半 , 当然是荒谬的 。
对于“切胃群体” , 作为成年人 , 无论是何种结果 , 他们都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在对他们抱以同情之际 , 社会对“肉肉体型”的不宽容和单一畸形的审美观 , 恐怕也该接受多元道德评价体系的审视 。
当胖甚至成为原罪 , 当“身材管理”被极端异化 , 一个代号“月半”者——即使只是看起来有点胖 , 在这个社会里也太难了 。
□ 叶克飞(专栏作家)
编辑:陈静 实习生:潘宇洁 校对:卢茜
推荐阅读
- 浪胃仙|泡泡龙的离世给所有吃播提了醒,浪胃仙顺势决定“转行”,新职业认真的吗?
- 结核|再见吧,“结核君”
- 感受松软海绵蛋糕“弹弹弹”
- 精河县精深加工,把每颗枸杞都“吃干榨尽”!
-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迁都”猜想|自然灾害说:洪水、地震等致三星堆古城毁亡
- 农民|春分时节小麦田间管理,做好这些工作,高产又优质
- 猴面包树|这种树“能吃能喝还能住”,养活无数非洲人,引进中国后画风变了
- 早餐的新吃法,“透明饺子”简单好学,孩子看了都超级爱吃!
- 想吃点心不用买,教你在家做“驴打滚”,不用烤箱,软糯香甜!
- 它,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炒一炒就出锅,清爽可口,好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