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看宝贝|于闹市中邂逅“中华第一龙”

河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王映 张晓静 梁莹莹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 , 如同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 。 而在黄河之滨 , 名为“濮阳”的城市里 , “中华第一龙”穿越六千余年在此“苏醒” 。
11月4日 , 跨越城市主干道 , 掠过热闹的居民区 , 一道雄伟古朴的“阙门”跃入眼前 。 立冬将至 , 门后的林荫小路被红叶、黄叶覆盖 , 成片的草坪、湖岸沐浴在阳光中 , 为三两成群的人们勾勒出悠哉模样 。 这里被当地人称作“戚城公园” , “中华第一龙”的陈列馆就身处这看似寻常的风景中 。
|沿着黄河看宝贝|于闹市中邂逅“中华第一龙”
文章图片

【|沿着黄河看宝贝|于闹市中邂逅“中华第一龙”】陈列馆不大 , 正中间的展台放置着“镇馆之宝” 。 这是一个墓葬群奇观 , 为首的墓葬编号“M45”:墓主遗骸头南足北 , 左手边有虎形图案 , 右手边有龙形图案 , 均成拱卫之势;更令人惊叹的是 , 龙虎图案均由蚌壳组成 。 墓主脚边正南是勺子图案 , 蚌壳依然蕴藏其中 。
“降龙伏虎”的寓意 , 现在人尽皆知;而在遥远的过去 , 不存在于现实的龙何时显露“头角”?“总算给故宫里的龙找到了祖先 。 ”1987年 , 在濮阳第一次见到“蚌壳龙”后 ,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激动地说 。 时光回溯到那年 , 濮阳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 , 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修建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 , 施工中发现古文化遗址 。
三组蚌砌图案彼此相距20米 , 按子午线方向一字排列 , 其中的“龙形”又最为吸睛——昂首、弓身、长尾 , 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 已经具备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大部分要素与创意 。 后来据碳14测定 , 这些蚌壳距今约6460年 , 上下误差不超过135年 。 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壳龙”就此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 濮阳也以“中华龙乡”“华夏龙都”的美誉顷刻叫响全国 。
|沿着黄河看宝贝|于闹市中邂逅“中华第一龙”
文章图片

那次考古发掘的成果不止如此 。 勺形图案经过研究 , 成为“M45”是我国最早的天象图的有利证据 , “四象”天文体系在6000多年前就初现端倪 。 其他两组蚌塑图案 , 一组由龙、虎、鹿(麒麟)、蜘蛛(鸟)等组成;另一组则是南龙北虎 , 龙背上还骑着一人 , 以极高的美学价值成为人兽相伴的最早体现 。 在蚌塑图案之外 , 五代后梁古城墙等遗迹的发掘 , 也让西水坡遗址彰显更深刻的涵义:宋、唐、晋、汉、东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自上而下聚集 , 悠久绵延的历史显现清晰轨迹 。
轰然出土的“中华第一龙”最终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 , 其他两组蚌塑和相关复制品则留守濮阳并迁入戚城文物景区 , 与春秋时期的古城墙、会盟台遗址成为市民身边的景观 。 看一眼数千年前戚城古城墙上的土 , 品一味“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内涵 , 从内蒙古来濮访友的张先生站在喜鹊嬉戏的叫声中感慨:“或许这就是‘风水宝地’吧 。 ”
|沿着黄河看宝贝|于闹市中邂逅“中华第一龙”
文章图片

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濮阳 , 自上古时期开始 , 以适宜的居住条件发源或见证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今天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濮阳交汇 , 新的风帆也将再一次启航 。
|沿着黄河看宝贝|于闹市中邂逅“中华第一龙”
文章图片

相关链接: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 , 距今6000年左右 , 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
西水坡遗址 , 位于濮阳县城内 , 面积5万余平方米 。 1987—1989年进行了大面积发掘 , 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 并发现有房基、窖穴和墓葬 , 有的墓两侧置有用蚌壳堆塑龙虎形象 。 其中有一墓埋4人 , 墓主为一壮年男子 , 身长1.84米 , 仰身直肢 , 头南足北 , 居墓正中 , 另3人年龄较小 , 居墓东、西、北三面小龛内 。 墓主左右两侧有用蚌壳堆塑龙虎形象 , 龙居东 , 头朝北 , 背向西 , 身长1.39米 , 高0.67米;虎位西 , 背朝东 , 身长1.39米 , 高0.63米 。 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 蚌壳堆塑龙虎图 , 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