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扎西|尼玛扎西 为青稞而生 助牧民增收
图片
尼玛扎西(前排右)在日喀则德琴庄园指导青稞深加工生产线 。 农科院供图
图片
尼玛扎西在田间调研 。 农科院供图
图片
尼玛扎西下乡途中与村民交流 。 农科院供图
图片
尼玛扎西的妻子拉琼和儿子阿旺次仁接受媒体采访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吕文君摄
10月23日 , 是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去世的第50天 , 拉萨已经进入深秋 。
位于他家旁边的西藏农科院3号青稞试验地 , 一片金黄 。 以前吃过早饭 , 尼玛扎西总是来这里转转 。 他拿着记录本 , 先在田埂上望一眼 , 发现长势好的青稞苗 , 再走下去 , 一排一排细细地看 。
年轻时起 , 他就立志从事青稞育种事业 。 在这条道路上的35个春秋 , 他先后主持选育出了20多个青稞新品种 , 为西藏自治区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作出了贡献 。
他原本将带着团队继续突破 , 却最终倒在了岗位上 。 2020年9月5日 , 在做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途中 , 55岁的尼玛扎西突遇车祸 , 猝然离世 。
“他是自治区第一位藏族农学博士、农作物育种首席科学家 , 是我们西藏科技界的精神和标杆 。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赤列旺杰说 , “他的去世 , 使得我们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少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 。 他一生从事青稞的育种 , 前后育出了多种青稞新品种 , 仅是藏青2000 , 就给农牧民增收7个亿 。 ”
农牧科学院的网站首页设置成了黑白色 , 讣告上写道:尼玛扎西的一生 , 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的一生 。
从小立志从事青稞增产事业
农科院的人们都知道 , 尼玛扎西院长对青稞的感情 。
青稞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 , 是西藏民众赖以生存的口粮 。 上世纪60年代 , 西藏农民种植的青稞大多是普通的地方品种 , 平均亩产量只有400斤左右 。
尼玛扎西曾在一次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回溯了青稞育种的历史 ,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科学家选育出来品种取代了当地农家的品种 , 然后到了我老师那一辈 , 杂交育成了藏青320 。 ”
1993年 , 尼玛扎西开始选育新品种“藏青2000” , 直到2013年通过品种审定 。
过程是枯燥且繁复的:制定育种目标 , 选择亲本、杂交、分离和稳定性状、品种观察试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 , 再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示范等 。 “光记录性状 , 最少也有十几万个科研数据 。 ”农科院的老同事禹代林说 。
尼玛扎西曾说 , 他的愿望就是让青稞增产 , 农民增收 , 解决全区农牧民的温饱问题 。
尼玛扎西四弟阿尼次仁说 , 从事青稞增产事业是哥哥从小就立下的志向 。
1966年4月 , 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杂玉村一个贫寒的家庭 , 排行第三 。 幼时 , 他深刻地体会过饥饿 。 杂玉村土地少而贫瘠 , 种出来的青稞秆矮 , 穗粒也瘪 , 亩产只有75公斤 , 大半只能喂牲口 。 因为收成不够 , 哥哥辍学在家后 , 用陶器到邻县换粮食 , 一走十几天 , 扛回二三十袋青稞 , 维持全家的温饱 。
尼玛扎西希望青稞长得好 , 产量高 , 这样哥哥就不用四处奔走 。 长大之后 , 尼玛扎西考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 , 成为全村唯一的大学生 。
班里有35人 , 全部来自西藏 , 属于国家培养西藏农作物种质资源专业较早的一批人才 。 1985年毕业后 , 尼玛扎西被分配到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工作 , 一年后 , 他被调到青稞研究室 , 走向青稞科研之路 。
推荐阅读
- 工布|“雪域江南”林芝迎来西藏最早新年
- 张芬军|青青稞酒:因个人原因,副总经理张芬军辞职
- 学员|从星巴克谈到青稞,20天“特训”后,这群日喀则青年变身直播带货能手
- 扎西彭措|《心动的信号》大结局, 两对素人甜蜜牵手,粉丝:莫名其妙的
- 搜狐音乐|扎西平措《三口一杯》MV上线 豪爽风情碰撞浓郁藏族色彩
- “青稞博士”尼玛扎西:要把成果留在农户家|“青稞博士”尼玛扎西:要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 父亲|“青稞博士”儿子阿旺次仁:父亲是个爱干净、性情温和的人
- 新京报|“青稞博士”尼玛扎西妻子拉琼:除了工作,他什么也想不到
- 科技奖励|奖项“2”变“6”向“青稞”抛橄榄枝 四川科技奖励有了新变化
- 村警|为了“村警”兄弟昂青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