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扎西|尼玛扎西 为青稞而生 助牧民增收( 三 )
他由此赞叹 , 这个茶园是方圆几百公里内没有被雾霾和云雾缭绕的环境 , 林间小溪浇灌 , 没有任何化学成分投入 , 生态有机 , 面积仅1000亩 。
这些经历给了他无穷的科研视野 。 他感到自己更加热爱西藏的这片土地 。 “怒江边的青稞与桃花、峡谷与高山、蓝天与白云、民宅与村貌;多姿多彩的画境 , 多变多样的天空 , 美轮美奂的家乡 。 ”
那年中秋 , 他依旧在下乡 , 没能和家人团聚 。 于是 , 他在朋友圈发了几张照片 , 是往年的中秋 , 也在路上:拉孜新村、高寒柳树、萨迦民居、遥望珠峰……
跟了他十几年的司机明久说 , 尼玛扎西常常显得很疲惫 , 有时在车上突然就睡着了 , 冬天时 , 他总是穿着那件黑色的长羽绒服 , 裤腿上全是灰 。 有时在地里用手挖开土示范 , 他手上的指甲里都是泥 , 有时 , 突然接到电话 , 要从乡里直接赶去参加学术会议 , 尼玛扎西就下车拍拍裤脚 , 用水管冲掉鞋上的泥巴 。
他是图钉中间凸起来的那个钉头
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所所长杨勇记忆里 , 尼玛扎西身上总是充满干工作的激情 。 尼玛扎西好像不会谈什么大的理想抱负 , 就是扎扎实实做具体的事情 。 他会通过比较 , 发现西藏的差距在哪儿 。 西藏农业缺什么 , 他就想做什么 。
杨勇说 , 尼玛扎西的想法是超前的 , “西藏的农业科技战线一直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 , 很多新的领域没人做 , 他感觉这些工作不做 , 我们会更落后 , 所以他试着去鼓励和发动大家 。 ”
另一方面 , 尼玛扎西是孤立无援的 。 杨勇回忆 , 当时 , 他们面临很多困难 , 资金不足、引不进人才梯队等 。 他明显感到尼玛扎西肩上的压力重 , 周围人和他的差距大 , 跟不上节奏 , 只能靠他一个人往前顶 , “农科院好像一根图钉 , 他是中间凸起来的那个钉头 。 ”
也正因此 , 尼玛扎西渴望人才 。
尼玛扎西的办公室是没有门槛的 。 全院的科技人员都能直接来跟他说想法 。 他的办公室门外 , 总是排着很长的队 。
院长助理刘秀群是内地派遣援藏的干部 。 刘秀群有时去高海拔地区下乡 , 尼玛扎西反复嘱咐与他同行的人 , “氧气要备足了 , 要是他不舒服 , 立马告诉我 。 ”
2006年 , 大学生达瓦顿珠拿到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 , 囿于学费的坚涩 , 他给时任西藏农牧科学院副院长尼玛扎西写了一封邮件 , 希望农科院能资助他完成学业 。
几天后 , 达瓦顿珠收到了回信 。 尼玛扎西答应了他的求助 , 还表示 , 不光是学费 , 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 。
达瓦顿珠顺利完成了三年学业 。 后来的一次偶然机会 , 他才知道 , 每年6000多元的学费 , 都是尼玛扎西个人资助的 。
2015年 , 达瓦顿珠从中国农科院博士毕业 。 他准备在农科院继续博士阶段的课题——冬青稞改良 。 “我想得很简单 , 给我安排几个人 , 一起把研究计划做起来 。 ”他没想到的是 , 尼玛扎西却安排他下乡调研 。 “你博士刚毕业 , 不能飘起来 , 要去接触老百姓(603883,股吧) , 去下乡 。 ”
“我一开始确实有点抵触情绪 , 后来才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 做科研 , 只有脚踏实地 , 才能久久为功 。 ”
达瓦顿珠说 , 院长曾跟院里的同事反复讲 , 做“三农”工作 , 要热爱农民 , 把农民当自己的亲人 , 把土地当自己的土地 。
我就想当个专家做青稞 一直做到退休
2016年12月 , 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依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建设 , 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 。 尼玛扎西担任实验室主任 。 不下乡的时候 , 他就事无巨细地操心实验室的项目申报 。
“他执拗地像教小学生一样 , 改提纲、大纲、小标题……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 ”农科院青稞遗传育种研究员曾兴权回忆 。
推荐阅读
- 工布|“雪域江南”林芝迎来西藏最早新年
- 张芬军|青青稞酒:因个人原因,副总经理张芬军辞职
- 学员|从星巴克谈到青稞,20天“特训”后,这群日喀则青年变身直播带货能手
- 扎西彭措|《心动的信号》大结局, 两对素人甜蜜牵手,粉丝:莫名其妙的
- 搜狐音乐|扎西平措《三口一杯》MV上线 豪爽风情碰撞浓郁藏族色彩
- “青稞博士”尼玛扎西:要把成果留在农户家|“青稞博士”尼玛扎西:要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 父亲|“青稞博士”儿子阿旺次仁:父亲是个爱干净、性情温和的人
- 新京报|“青稞博士”尼玛扎西妻子拉琼:除了工作,他什么也想不到
- 科技奖励|奖项“2”变“6”向“青稞”抛橄榄枝 四川科技奖励有了新变化
- 村警|为了“村警”兄弟昂青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