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枷锁的囚徒|麻雀气性大,养不活?可不敢瞎说,这方面科学研究多严谨你不敢想( 二 )


研究发现 , 麻雀的“气性”也存在巨大个体差异 。
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最新的研究中 , 研究内容不仅包含了上述一般性观察和皮质醇实测 , 还是用一种高精尖仪器 , 即PET对不同压力情况下脑内多巴胺2(D2)受体进行了评估 。
挣脱枷锁的囚徒|麻雀气性大,养不活?可不敢瞎说,这方面科学研究多严谨你不敢想
本文插图

结果 , 整个圈养的4周期间 , 脑内这种受体明显减少 。
有趣的是 , 脑内这种受体密度越大 , 实验期间减少幅度小的麻雀 , 所表现出来的压力行为改变最小 。
我们知道 , 多巴胺是动物负责动机和奖赏的“快乐”物质 。 新的研究说明 , 多巴胺在压力处理中也具有意义 。
意味着 , 脑内D2受体越丰富 , 经受压力期间D2受体减少越少的麻雀 , “心就越大 , 越能处变不惊“;相反 , 就越是“小心眼“ , 更容易被圈养压力所折磨到 。
总之 , 充分的证据显示 , 麻雀并不是不能通过圈养养活;尽管 , 麻雀是小心眼、气性不少的鸟 。
麻雀到处都有 , 人为什么不驯化饲养它?
既然 , 麻雀并非不能通过圈养养活 , 而麻雀又到处都是 , 人类为什么不驯化饲养麻雀?
其实 , 答案很简单:没有价值 。
人类从万年前开始驯化饲养禽畜 , 由于禽畜品种的“无限”丰富性 , 人类在这方面有充分的选择空间 。 驯化哪些品种 , 首先考虑到必须具有较高的优质蛋白转化价值 , 即可以产出更多肉或蛋;其次 , 是容易驯化和饲养 。
再来看看麻雀?
“骨瘦如柴” , 全身没有二两肉;每个繁殖季节只能产出为数不多的比花生米略大的麻雀蛋;在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转化方面 , 麻雀几乎完全没有价值;
加之 , 如上所述 , 麻雀的小心眼和大气性决定的的确不是那么容易长期饲养 。
综合来考量 , 无论怎么说 , 都轮不上驯化麻雀 。
有人或者说 , 有一些体型上类似麻雀的鸣禽(会唱歌的鸟 , 一般体型都小)不是被驯化饲养了吗 。
但是 , 这些驯化的鸣禽的几乎都是作为宠物来饲养 。
麻雀这种 , 要颜值没有颜值 , 要歌喉没有歌喉 , 要幽默感没有幽默感的鸟 , 会有人肯投资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