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说历史|一年卖800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坚持不上市,他是民企“药王”

守其初心 , 始终不变 。 ——苏轼
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 , 所谓的企业做大做强 , 无非表现在资金更加雄厚 , 产品市场占有率更高 , 更能得到老百姓的喜爱这几个方面 。
想要快速达到这一目标 , 通过上市筹集资金是最好的方法 。 企业上市可以从公开股票市场当中募集巨额的资金 , 同时还不需要承担如同银行贷款一样的利息 , 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企业与工作双赢的选择 。
格格说历史|一年卖800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坚持不上市,他是民企“药王”
文章图片
一般来说 , 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谋求上市 。 但有一些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 我国曾经有一位民企“药王” , 企业一年的营业额达到800多亿元 , 工厂修得像故宫 , 可他却坚持不上市 。 这位企业家 , 他是谁呢?
一、艰难创业 , 玉汝于成
他就是徐镜人 , 虽然企业的营业收入高得惊人 , 但他却对上市十分的排斥 。 这是因为他担心企业一旦上市就要受制于投资者的限制 , 不能随心所欲的发展 , 为老百姓提供真正需要的产品 。
徐镜人算得上是一代传奇企业家 , 是中国上个世界企业家中的佼佼者 。 他白手起家创办药厂 , 在当时下海经商的时代背景之下 , 这种勇气与毅力同样十分难得 。
参过军的徐镜人将部队当中的优良精神充分发扬到了现实之中 , 1966年 , 22岁的徐镜人刚刚从部队退伍 , 被分配到了一家小工厂里 。 这是一个位于泰州的小镇 , 徐镜人进入这家工厂之后 , 薪水虽然不十分丰厚 , 但日子也还算过得去 , 有升迁的盼头 。
格格说历史|一年卖800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坚持不上市,他是民企“药王”
文章图片
可徐镜人却不是一个喜欢安定的人 , 他有勇气有谋略 , 在工厂干了几年之后 , 他积攒下了一定的积蓄 , 同时也拓宽了眼界 , 摸清了工厂运作的规律 。 在那之后 , 他与几个工人一并从这家工厂出走 , 开办了一家新工厂 。
最先开始徐镜人看中的就是制药行业 , 他与几个工人一道同吃同睡 , 打算将这一企业轰轰烈烈的干起来 。 徐镜人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积蓄 , 同时还通过各个渠道筹集资金 , 亲戚朋友他借过 , 银行贷款他找过 , 为了筹集到足够生产的资金 , 徐镜人愿意尝试一切 。
1971年 , 徐镜人的工厂终于开了起来 , 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制药作坊 , 除了一些工人以外 , 还有就是一些老旧的设备 , 甚至连维修设备和保持设备运转的技术工人都没有 。
虽然徐镜人在这之前已经积攒下了一定的经验 , 但是对于一家企业究竟应当如何运行 , 怎样做好产品 , 怎样找到市场怎样将产品与大众需求联系到一起 , 徐镜人在这些方面都是纸上谈兵 , 一接触到现实时 , 徐镜人彻底崩溃 。
格格说历史|一年卖800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坚持不上市,他是民企“药王”
文章图片
最初的几年 , 徐镜人的企业几乎人员处于亏损状态 。 如果不是徐镜人凭着自己军人的毅力咬牙坚持了下来 , 恐怕现在也不会玩这样的辉煌 。 跟他一起创业的人来了又走 , 只有徐镜人一直坚守在原地 , 一步都不肯退让 。
1988年 , 一件黑天鹅事件拯救了徐镜人 。 上海地区突然有非常多的人被检测出感染了甲肝 , 这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 由于信息不畅 , 人们当时认为传统的中药制剂板蓝根颗粒可以有效的预防甲肝传染 , 市场上对板蓝根开始供不应求 。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市场当中 , 徐镜人最难意外地得到了一笔天大的订单 。 有一位订货人病急乱投医 , 竟然向他这个小作坊订购了足足400万包板蓝根颗粒 。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 但是 , 对于徐镜人来说 , 他是个商人 , 无利不图是他的本性 。 虽然他的工厂每个月仅仅只能生产出5万包板蓝根 , 可徐镜人还是大胆的接下来这笔订单 , 给订货商拍着胸脯保证 , 一定将这批货按时交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