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新时代诗歌一定是古今、新旧、中西融合的集合体( 二 )


在他看来,优秀的抗疫诗歌不是仅仅停留于痛苦情绪的抒发,不是仅仅着眼于抗疫事迹的报道,而是以一种大悲悯的胸怀,把神州大地发生的这场抗疫战争,放在一个宏观的大背景之下,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诗的艺术世界,显出一种大情怀、大气魄、大格局 。
吴思敬还提到,优秀的抗疫诗歌还应该呈现一种反思的精神,强调终极关怀,彰显出生命的尊严 。
真挚的感动和独特的发现最可贵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罗振亚也有同样的思考 。在他看来,抗疫诗歌凝眸疫区生命的痛苦和尊严,聚焦英雄的逆袭,张扬民族精神的坚韧,确乎发挥了独特的精神作用 。但也应看到,撼人心魄的精品凤毛麟角 。究其根由,不外乎两点:一是多数诗歌只解决了“贴近”疫情的题材、立场问题,而未注意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与超越,发生了艺术性滑坡 。二是诗人们偏于走传统的抒情路线,追求对象表现的情感之真,而缺少深刻的理性筋骨支撑和穿透 。在罗振亚看来,“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理应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伦理常态 。但我们的新诗要观照新冠疫情这一公共事件,还必须考虑诗歌对公共事件、公共生活“发声”是否诗意,是否达到了功利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平衡 。
《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认为,抗疫诗词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不一 。在团结战疫的严峻而关键的历史时刻,真挚的感动和独特的发现,是最为可贵的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邱峻峰 图据主办方
吉狄马加:
没有生命体验的机器人永无可能替代人类写作
11月2日上午,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在成都市锦江宾馆举行,百余位全国知名作家围绕“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其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不仅谈了自己对于诗歌美学、本土写作的看法,还对当下引发很多人好奇与敬畏的“人工智能写作”,发表了独到精辟的观点 。
为什么要确定“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这个主题?吉狄马加认为,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下一个目标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还需要我们去奋斗,最终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
他表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地位,我们的文化和文学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问题,是诗人、作家需要时刻认识的 。“我们和世界上的交流交往,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 。”
吉狄马加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诗歌节开幕时,自己曾感叹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诗歌节 。“我们需要通过国际诗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中国 。正因为有了交流的机制,极大地树立了文化自信,同时和其他国家重要诗人、诗歌组织、国际性的诗歌节建立了良好关系” 。
说起现在的AI写作,吉狄马加表示,其实上个世纪德国人就已开始所谓的“机器人写作”,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后,这种可能性愈加引人好奇 。“但无论怎样,机器人的写作仅仅是一个语言游戏,它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的个体的这种生命体验,它永远不可能让它的诗里呈现出人的情感和灵魂 。”吉狄马加坚信,这便是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类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人类对于死亡和生命,有着特定的一种理解 。这种理解,我们称之为灵魂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邱峻峰 曾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