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儒学联合会|潘殊闲 戴丽红:《周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二 )


中国人对大自然始终充满了敬畏和爱戴之情 , 在仰观俯察中 , 熏陶出他们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特性 。 这种象喻思维在相当大程度上 , 让中华文化氤氲出一股灵动的诗意与气度 , 如我们的汉字、书法、中医、气功、家庭民俗、社会民俗等 。
中国人崇尚变革 , 而《周易》“穷则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的不朽语典 , 对中国人思想行为影响深远 。 几千年来 , 矢志不渝的通变追求 , 使中华文化能够海纳百川、永不衰竭 , 使中华民族能够玉汝于成、勇往直前 。
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民族 , 历来崇尚素朴之美 。 这种素朴之美 , 不仅体现在衣着服饰、建筑装饰等外在方面 , 也体现在中国人内敛、含蓄、不事张扬的性格、心境方面 。 《周易》第二十二卦《贲》卦专讲文饰 , 其《上九》的“白贲”观对中国人的上述审美心理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
必须看到 ,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元典 , 蕴含的民族智慧相当丰富 , 由此晕染下的民族审美心理还非常多 。 如《乾》卦的“修辞立其诚”“善世而不伐 , 德博而化” , 《中孚》卦的“有孚在道” , 《谦》卦的“谦谦君子” , 《乾》卦、《损》卦、《益》卦的“与时偕行” , 《节》卦的“安节之亨” , 《系辞传》的“知几”“明于忧患”“生生之谓易”等 , 对中华民族诚信、友善、谦逊、节俭、与时俱进、见微知著、忧患意识、生生不息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
《周易》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为陪伴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周易》 , 无论在民族兴盛发达之时 , 还是危难低沉之际 , 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浸入民族文化基因的永恒特质 , 给予中华民族深厚的滋养和力量 。 易道广大 , 无所不包 , 它既涉及中华民族最高的哲学范畴 , 如道、阴阳、太和、通变等 , 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导源、约束和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日常起居生活、各种民俗信仰与活动 。 所以 , 《周易》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 , 与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息息相关 。
几千年来 , 《周易》带给中华民族相当多的优秀品质和智慧灵性 , 也熏染出我们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风采 , 它让中华民族敬畏自然 , 追求天人合一 , 在天地中俯仰沉吟 , 在观物取象中氤氲人生 。 中国人追求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 , 这与《周易》带给我们的这种情趣是分不开的 。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元典 , 《周易》的确包含了众多的“古之遗言” , 在中华文化的体系建构、精神凝练 , 在中华民族的心灵塑造、人格修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 这些“古之遗言”逐渐沉淀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 留存在我们民族的记忆和血脉里 。 这些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 常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符号 , 有如一种基因 , 代代相传 , 或昭晰、或幽微 ,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持续的渗透力和鲜明的民族性、全域的表现性 。 这些审美心理有的已经演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 为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和繁荣昌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为中华文化的成长发育、不断壮大和走向辉煌提供了不竭的宝贵滋养 。
在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今天 , 回首《周易》陪伴中华民族成长的精神历程 , 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 , 《周易》过去带给我们长久的文化辉煌与民族兴盛 , 也必将继续陪伴我们走向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 , 并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潘殊闲 , 西华大学教授、戴丽红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