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的户籍制度看民生之多艰( 三 )
黄册样本需要说明的是 , 很多资料上(包括《明史》在内)都认为 , 黄册之所以叫黄册是因其封面为黄纸装裱的缘故 , 其实不然 。黄册的这个“黄” , 在这里并不是颜色 , 而是指“黄口” 。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 后来用来代指婴幼儿 。 在隋唐的户籍登记中 , 三岁以下或刚出生的孩子 , 称为“黄” 。 所谓“黄口始生 , 遂登其数” , 是说孩子一生下来 , 立刻就要去官府报备登记 , 这是一个人在户籍里的起点 。 从此“黄”字演化出了人口之意 , 成了整个户籍的代称 , 也叫“黄籍” 。六和黄册制度同时产生的还有里甲制度 。自古以来 , 中央政权为了减少管理成本 , 行政力量一般只延伸到县一级 。 再往下 , 官府只控制地方上的财税、军权和意识形态解读权等大节 , 把一部分琐碎的事务管理权交给地方上乡绅耆老管理 , 甚至有的政府连征收赋税这种大事 , 都交给地方上的私人统一征收 , 收多少我不管 , 只要到时候你统一给我之前定好的数额就行 。有句俗语叫“皇权不下县” , 形容的就是这种现象 。但这句话到朱元璋这里就没用了 。 朱元璋作为控制欲极强的天蝎座(这里真没有胡扯 , 朱元璋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出生 , 也就是公元1328年阳历11月19日 。 也有说10月28日的 , 但甭管哪一种 , 都是妥妥的天蝎座) , 只要我想知道 , 你家有几只小鸡我都得知道 , 还包税 , 想都别想 。洪武十四年(1381年) , 明朝政府在编造黄册时规定 , 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 一里编为一册 , 叫做“图” 。 按照丁粮的多寡 , 排出一个次序 , 按照排位轮流担任“里长”一职 , 每户任期一年 , 十年为一轮 。 剩下的一百户中 , 每十户为一甲 , 选定其中一户为甲首 。 这十个甲 , 要排定一个次序 。 每年都按次序派出一甲 , 也就是十户 , 去应徭役 , 十年一轮换 。 不应役之年 , 叫作“排年”;应役之年 , 叫作“现年” 。 到了应役之年 , 现年甲首带着自己所辖十户人家(含自家)所出的壮丁 , 到现年里长那儿报到 , 然后一起前往官府 , 在规定时间去规定地点干活 。 完成徭役后 , 甲首再把壮丁们带回来 。除了需要带领一甲之内的百姓去服徭役外 , 里长和甲首的另一个职责 , 就是“追征钱粮” 。 甲首每岁需要将自己一甲之内的税赋(连带自己的)追缴到位 , 而里长则对这一里之内的税赋负责 。 收不齐咋办呢?自己补上 , 甲首收不齐由甲首自己补上 , 里长收不齐同样如此 。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这套制度的精妙之处 。 朱元璋为了防止庶务被当地豪强乡绅所把持 , 采用这种“皇帝轮流做”的办法 , 每户都有机会当家做主 , 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竞争的关系 , 权利不再集中 , 也避免了豪强欺凌小民之事发生 。同时 , 为了防止一里之内的百姓抱团对抗政府 , 朱元璋规定一甲内如果有一户逃避徭役 , 那么一甲之内其余九户都要连坐受罚 , 如果一个甲出了问题 , 那么一里一百一十户都要株连 。 这种连坐制对流民的控制十分有效 , 一家之内如果有一户逃了出去 , 那么这户所应该承担的赋税徭役由其余九户平摊 。你可能要问了 , 如果一甲的人都逃难去了呢?没错 , 一甲的人都做了流民那么这一甲所应承担的税赋徭役由其余九甲分摊 。你可能又要问了 , 如果一里的人都逃了呢?你怕是去造反不是去逃难的吧 。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 , 民众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 会彼此监视 , 无形中替官府做了监控工作 , 降低了官府的运营成本 。七说到成本 , 还是得说说“皇权不下县”这句俗语 。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皇权管不到基层 , 而是说皇权管理不过来基层 。 管理是需要钱的 , 办公场所的修葺 , 官员的俸禄 , 甚至办公用品的采购 , 这些统统需要钱 。 古代主要依靠农业来支撑一个国家的运作 , 农业水平落后、战争频仍决定了收上来的钱是很有限的 。 好钢用在刀刃上 , 历代王朝都不会把这点钱用在县以下的行政单位 , 只能依靠当地的“土著”来进行管理 。 朱元璋既然不愿放弃对底层百姓控制就必然要从有限的税赋中割出一块来进行管理 。但这个问题在朱元璋那同样不是个问题 。朱元璋不仅控制欲极强 , 还是个极抠门的人 。 权我不愿意放 , 钱我同样也不会给 , 事情你还得给我照办 , 怎么操作?自己想办法 。无论是里长还是甲首 , 都是从一里之民中遴选出来的 , 他们没有官职 , 自然也不会有俸禄 , 说的直白的就是白干 , 就是你作为大明子民应尽的义务 。 至于该职位的工作支出 , 比如黄册制作费用 , 比如钱粮的运输成本 , 均由集体公摊 。如此一来 , 提高基层掌控力和降低管理成本这两个目标 , 就都实现了 。 朱元璋的这个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事情要做 , 成本就不可避免 , 朱元璋又不愿出这个钱 , 一来二去 , 这个钱就被转嫁到百姓头上 , 无形中又为百姓增加了负担 。你可能会觉得 , 这能有多少钱啊?不就造个小册子吗 , 买几张纸的事 , 能有多少钱?如果你也这样觉得 , 那么你就想的太简单了 。我们以黄册的攒造为例 。 黄册的尺寸宽一尺二寸 , 长一尺三寸 。 所用到的纸张需得用厚实的绵纸 , 不得经过粉饰或漂白 , 因为那样容易让纸张变脆发黄 。 甚至连订册 , 都必须用绵索来穿起 , 不许使用糨糊 。 就算万不得已要用到一点 , 糨糊里也得掺入花椒、明矾等原料 , 以避免虫蛀 。 这样的纸张一般的铺子生产不了 , 必须到到官府指定的纸铺去攒造装订 。仔细想想 , 是不是发现问题?没错 , 就是垄断 。 海瑞曾记录下淳安县的常例收入 , 其中赫然写有“造黄册每里银二两”的字样 。 根据海瑞的《兴国八议》我们可以知道 , 嘉靖九年时 , 明朝“民粮(大米)每石折银五钱八分” , 到了嘉靖四十年 , 每石折银七钱八分五厘 。 明代时的一石大米 , 相当于今天144斤 。 如果参考当前一斤大米3元钱的价格的话 , 嘉靖九年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745元左右 , 嘉靖四十年时 , 这个数字“跌”到了约550元 。 无论这个数字是多少 , 嘉靖年间的二两大致相当于相当于现在一千多块钱 。 造个册子就需要这么多钱 , 可想而知百姓的负担有多重 。更夸张的还在后头 。 万历二十年有一位黄册库官员途经河南 , 出于职业习惯 , 打听了一下当地的黄册业务 , 吓了一跳:“闻民间有言 , 军、黄二册加派纸价 , 至千两之外……大县不过二三百里 , 小县仅数十里 。 一里造册一本 , 每本不过一二百页(叶) , 纸价几何 , 而动派千金耶?此非积猾之冒破 , 则为有司之垂涎耳!”
推荐阅读
- 汉服韩服之争,韩媒:明朝汉服来自于高丽样
- 明朝的术士真能炼出金银吗?唐伯虎为什么装疯卖傻?
- [原创]加拿大民生图说(照片帖) 百题连载 每曰更新
- 贾冀豫~中国银行很令人费解
- 枝头的喜鹊|民生保障攻坚突破在步履 | 乳山市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 破解“入公办园难”题目
- 兰陵笑侠|城市,需要温暖民生的烟火气
- 减税|激发市场活力 保障改善民生——财税部门详解直达资金、减税降费新进展
- 十四五|以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民生播报|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怀孕,男护工称其是自愿!院方回应引唾骂
- 北下关|民生|北下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皂君庙站完美蜕变 功能服务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