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的户籍制度看民生之多艰( 四 )

从明朝的户籍制度看民生之多艰
如果你就觉得就这样了 , 那么你还是想的太简单了 。编制黄册的具体工作由里长、甲首及衙门的吏员、书手、算手等执行 。 明中后期 , 在政治日趋腐败的大环境下 , 这些人往往利用职务之便 , 收受贿赂 , 帮助一些地方富户隐匿财产 , 少报丁口 , 或将应该轮值差役的人户挪前挪后 , 将本该富户承担的赋役转嫁到贫户身上 , 手段颇多 , 在此以“活洒”为例简单说明 。活洒 , 又叫飞洒、洒派 。 举个例子 , 假如张三家是个大户 , 有两百亩田 , 但他不想交两百亩的税 , 于是偷偷给里长送了点好处 , 让他帮忙在下次攒造黄册将自家的地少写一些 。里长收到了钱 , 又找来五个甲首 , 将贿金分出一部分给他们 , 要他们下次大造黄册之时将自己所在甲的其余几户名下每户多加一亩 , 这样四十五亩地的税收就转移到其余四十五人家了 。 张三只需要交剩下的一百五十五亩地的税就可以了 。 而那四十五户人家都不识字 , 虽然交的税多了一点 , 但也不算太多 , 不算太要命 , 也就没人敢深究 。不光税赋可以转移 , 连徭役都可以转移 。按照大明律令 , 每一户人家 , 按照丁口数量分等 , 分为上中下户 , 上户派出的应役丁口最多 , 下户派出的应役丁口最少 。还是以张三为例 , 张三家属于中户 , 需要派两个丁口去应役 。 但是他不想这样 , 他只想让一个人去 。 怎么办呢?想办法将黄册上的档案改成下户 。张三找到里长 , 说了自己的想法 。 里长很为难的说:应役的人数是固定的 , 把你家改成下户应役的人就少了 , 总不能让我去替你家去服役吧 。张三嬉皮笑脸的凑上去 , 摸出口袋的银子 , 偷偷塞到里长手中 , 笑着说:领导你再想想办法 。里长赶忙将银子揣到袖子中 , 暗中掂量了下分量 , 满意地说道:办法也不是没有 , 我替你想想 , 朋友吗!等到大造黄册时 , 里长将张三改为下户 , 将下户李四改为中户 。 这下李四不干了 , 我家一共就两个壮劳力 , 本来一个种地一个应役 , 勉强维持生活 。 现在你给我改成中户 , 两个都得去应役 , 地荒着没人种 , 应役不发工资还要自带干粮 , 你让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李四找到里长 , 里长根本都不搭理他 。 李四想到县里告状 , 但明朝政府规定:冤不得越告 。 乡村里纠纷就应该找地方上的耆老乡绅去解决 , 如果你非要去县里告状也不是不可以 , 先不问缘由打你一顿板子 , 然后再将你的案子驳回到地方 , 到头来还是回到了乡里 。 乡绅耆老大多都是跟里长一条裤子 。 李四无论如何也告不赢 。从明朝的户籍制度看民生之多艰
八黄册制度的施行除了给百姓带来了更重的负担外 , 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许多的限制 。 政府为了各役种的持续供应 , 同时也为了降低户籍改变所带来的风险 , 规定户籍“不许妄行变乱 , 违者治罪 , 仍从原籍”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 还是上面的张三 。张三的儿子王富贵到了上学的年纪 , 来到了学校 , 老师问他:小朋友 , 你长大想干什么呀?王富贵说:我长大想当木匠 。老师接着问:那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呀?王富贵说:我爸爸是种田的 。得 , 甭想了 , 你还是老老实实跟着你爸爸回家当农民去吧 。除了限制人户的职业 , 连百姓的出行也同样受到限制 。在明朝 , 如果你要说:世界那么大 , 我想去看看 。 那么别人一定认为你是疯了 。明朝政府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 , 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 , 叫"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 , 是要依律治罪的 。 "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 。 政府在“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 , 专一盘诘往来奸细 , 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 , 没有带“路引”的人会被抓起来问罪 , 轻则打板子 , 重则砍头 。九明朝施行的黄册制度 , 根本上是要把一切人户都编制在里甲之中 , 政府根据黄册所记载的人户情况 , 通过里甲制度来征收赋役 。 黄册和里甲制加上后面施行的鱼鳞图册(限于篇幅没有展开) , 构成了一张大网 , 将百姓牢牢地网在了土地之上 , 源源不断地为中枢输血 。 大明凭借这三样工具 , 将控民之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册本身是为了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 , 朱元璋的初心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 。 但随着朱元璋的去世 , 黄册制度逐渐变了味 , 各级官员总能在这其中找到谋利的办法 , 其结果就是下层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 而朝廷的税赋却越收越少 , 而盘踞在中间的利益集团 , 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 而横征暴敛的这口破锅 , 却要由朝廷来背 。参考:显微镜下的大明:天下透明 ,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马伯庸二十五史简明读本来源;历史的书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