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活动回顾|戴锦华×张莉:当大的历史转折发生时,个体女性怎样与它遭遇
2020年10月16日(上周五)晚19:00 ,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 , 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 , 携手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 , 做客SKP RENDEZ-VOUS , 共话中国现代第一批女学生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 。
本文图片
对话嘉宾(从左至右):戴锦华 张莉 季亚娅
说到戴锦华 , 最为人熟知的 , 是她作为北大“网红”教授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 , 甚至到了“一课难求”的程度 。 在戴锦华的课上 , 学生们最感兴趣的 , 是她教授的大众文化研究、电影研究与女性文学研究 。 1989年 , 戴锦华与孟悦出版了《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一书 , 被誉为是中国当代女性理论的发生之作 。
作为戴锦华的后辈学者 , 张莉深受此书影响 , 她的《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即是从发生学的意义重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 。 书中将中国女性写作的发生和女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结合起来 , 重现了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女作家走出闺房、走进社会、开始文学创作的过程 , 展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生存、女性命运和女性文学的真挚见解 。
如今 , 正值《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出版十年之际 , 此书再版(《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问世 ,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戴锦华、张莉两代学者同台对谈 。 在这场对谈中 , 你会被她们广博的学识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所深深折服:从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到五四运动时期新女性的崛起;从冰心、张爱玲等现代女作家的人生回顾到时下拉姆案、抖音“假靳东”事件、脱口秀女演员等热点新闻的探讨……
当读者问及是否阅读已死这个略显沉重的命题时 , 张莉与戴锦华教授的深刻发言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和光明:
文学永存 , 女性文学之光也在冉冉升起 。
对话嘉宾
本文图片
戴锦华
著名学者 ,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著有《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昨日之岛》等 。
本文图片
张莉
著名学者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远行人必有故事》等 。
主持嘉宾
本文图片
季亚娅
《十月》杂志副主编 ,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 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 出版有评论集《文学的行间距》 。
对话书目
本文图片
《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
作者: 张莉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女性写作发生史的研究论著 。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代女大学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作家 , 是本书关注的对象 。 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文学现场 , 结合社会史、教育史、妇女史等背景 , 本书重现了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女作家走出闺房、走进学堂、走进社会、开始文学创作的过程 。 从源头进行的发生学研究 , 是女性文学研究的新尝试 。
本书研究的既是中国现代女性写作者身份的发生史 , 也是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传统的生成史 。 这是源头 。 百年现代女性文学的历史帷幕由此郑重拉开 。
对话现场
“浮出历史地表之前”
季亚娅:今天这本书是《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 。 首先第一个问题留给张莉老师 , 我们知道这本书是您的博士论文专著 , 在出版的时候书名叫做《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 , 其中 “之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发生学上的方法论吗?
张莉:为什么说“浮出历史地表之前” , 这要从二十年前说起 , 刚才亚娅说1989年戴老师他们出版了《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我读到那本书以后非常激动 , 它一直在我的枕头边 。 但是我每天读的时候有一些问题慢慢产生 , 因为《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影响了我对张爱玲、萧红、丁玲等等现代女作家的重新理解 , 等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自己的问题是 , 这些作家他们是怎么成长为作家的?在他们成长为作家之前是什么样子?
本文图片
张莉教授
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 然后我的硕士论题开始慢慢凝聚到第一代女学生 , 因为我注意到这些女作家都是当时的女大学生 , 也就是五四运动的第一代女大学生 。 我当时非常好奇这些女孩们是怎么考上大学的 , 因为他们考上大学才可以成为女作家 , 他们在考上大学之前经历了什么?
从我开始把戴老师作为我的学术榜样 , 到我真正写出博士论文有八年时间过去了 , 等我毕业那一年 , 我拿着我的博士论文给我的师姐 , 那个师姐叫梁鸿 。 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叫《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 , 这是王富仁老师给我的题目 , 梁鸿师姐跟我讲说这个题目很好 , 但你不是喜欢戴锦华老师吗?戴锦华老师的叫“浮出历史地表” , 你干脆就叫“浮出历史地表之前” 。
本文图片
戴锦华教授、张莉教授与季亚娅
所以“浮出历史地表之前”是受到“浮出历史地表”深刻影响的一本书 , 这本书可能在思维方式或者写作方式上有一些不同 , 但是它的问题的起源、它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是从那本书里来的 , 没有那本书就没有这本书 , 这是我非常真诚的一个说法 , 非常诚挚地向戴老师表达我的敬意 。
新女性是五四运动的发明
季亚娅:现场的读者朋友们可能有很多人跟你有同样的感受 , 他们也特别“迷妹”地想跟戴老师交流 。 我现在要问戴老师 , 首先您对张莉老师的这本致敬之作 , 对她这本书的写作有一个怎样的整体性的感受?您对这本书大致的评价 , 以及她的作品中在方法上或者在别的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戴锦华:坦率说 , 我接受这个邀请 , 因为我想给张莉和她这本书站台 。 参加新书发布会 , 这是我的基本前提 , 我认同这本书 , 我认同这本书的作者 , 我乐意说几句话或者发一点声音 , 来对这本书蹭蹭流量 。
本文图片
戴锦华教授
我很早就读了她这本书 , 读这本书的理由一点都不掩饰 , 因为它叫“浮出历史地表之前” , 我很好奇她要说什么 , 之前是怎样一个之前 。 我最早抱的预期是写晚清女性的 , 本来是这样一个预期 , 以后始料未及的遇到了一个奇特的角度 , 这个角度仍然延续着传统中国文学研究 , 也是文学研究的那种方法 , 就是作家作品论的 , 而且是知人论事的 , 更多的去深入到作家的个人生命当中去理解和发现她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由来、她的素材、她的情感 。 但是它又绝不是一个旧式的作家作品论、一个旧式的知人论世 , 而是她有非常明确的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 用我现在的理解 , 就是现代女性的发生 。
本文图片
戴锦华教授与读者现场互动
而它这次再版 , 并且换了一个更好的名字 , 成为女学生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 , 我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更感兴趣 , 因为我近两三年来对于经由中国电影史这个问题的再思考 , 我说实际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启 , 也是我们献祭了悠久的前现代中国历史 , 以前现代中国历史为代价 , 艰难开启的现代中国的历史 。
本文图片
“戴锦华×张莉:成为女学生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活动现场
而在这个创世记的历史时刻 , 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都从无到有的发生 ,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明是女性 。 新女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明 。 新女性在这个意义上才更是现代中国的新人 , 他们才是新人 。 那些新青年 , 其实经常不够新 。 说得粗暴一点 , 新青年经常是旧举子 , 新青年是由旧举子组成的 , 因为废除科举了 , 他们被迫成为新青年 。 而新女性则是十足的新、十足的发明 。 所以中国的女性议题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 , 他们不仅是关于性别的问题 , 同时是社会的命题 。 直到中国崛起 , 整个中国进入到中华文明史上、世界闻名史上前所未有的时段的时候 , 女性议题才渐次消失 。
前辈与后辈的对话
季亚娅:谢谢戴老师 , 那么我想问张莉老师 , 在您的写作中 , 您有没有有意识的想要 , 我进行分析是从史料的、从社会史的角度和方式 , 而在方法论对话的意义上 , 有没有有意识的想用另外一种途径写作?
张莉:我内心里是把她(戴锦华)作为一个对话的对象 , 包括如何理解凌叔华、庐隐、冯沅君 , 都有内在的对话关系 , 所以我非常感谢那样一本书激发我更多的思考 。
本文图片
活动现场读者提问环节
但是在具体写作的时候 , 我用了一个很笨的功夫 , 就是去查史料、查研究资料 , 所以我自己就去图书馆 , 中科院有一个图书馆 , 那个地方在当时我是可以进入里边翻史料的 , 一九零几年的那些妇女杂志 , 还有女学生的那些报纸 , 我都可以翻到 。 因为我当时有一点偷懒 , 但是我又想在短的时间内拿到这些资料 , 那些资料太宝贵了 , 他们怎么可能让我一个人在那翻呢?因为它都发黄发脆了 。 我当时很怕有一天不让我去了 , 所以我买了一个相机拍了很多照片 , 我把那些照片花很多钱打印出来 , 回家再慢慢翻 。
这样的话就会看到关于妇女史 , 这些女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学的是什么 , 他们发表的那些作品是什么 , 他们当时喜欢的校歌、不缠足、怎样进学校、女中学生当时受到的环境 , 学校里面的规定是怎样 , 女孩子怎么逃学 , 等等这些东西 。 因为女性写作到了一定基数才可以有少数的、天才的女作家出现 , 所以女学教育 , 我找了一个是在1898年 ,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 , 我要找到那些资料 。
本文图片
戴锦华教授、张莉教授与季亚娅
我要找到细枝末节的这些 , 看起来是细枝末节 , 但是你站在具体的女性写作者角度 , 你会觉得这些细节关乎他们终生道路的选择 , 我想找到的是这些 。 因为我当时研究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投入感 , 我觉得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受益于那些人的写作、他们的努力 , 有一种生命的体验在里面 , 我觉得我要把他们当时付出的那些努力、那些心血、所遇到的困难尽可能还原和恢复 。 所以上面主要写的是现代女性写作者身份的生成 , 就是她怎样成为作家的 , 其中还包括遇到五四运动 , 在课堂上遇到鲁迅、周作人、胡适 , 女高师的学生一开始用文言文写作 , 胡适跟他们讲你们要用白话文写作 , 现在白话文运动开始了 , 所以姑娘们隔了两天全部用白话文写作 。 李大钊当时有一个女性主义理论的课程叫做女权主义理论 , 大概是当时最早开设的 。
你在慢慢进入这样一个研究领域的时候 , 慢慢发现到那些艰难和不易 , 那些独属于中国女性生命的轨迹 , 我当时写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够写出那一代属于中国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 尽可能地还原它 。 这是这本书对我特别有意义的地方 。
“发现”张爱玲
季亚娅:您(戴锦华)和张莉老师所处的学院空间对女性写作的思考 , 和今天社会大环境里面女性生存的现状和那个话语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戴锦华:不是太好回答 , 刚才张莉老师说理论 , 在她阅读当中觉得“浮出历史地表”更理论化 。 当然 , 做一点小辩护 , 当时即使进入图书馆也找不到相关资料 , 当时很多很多历史资料都尚未被开放 , 女作家作品很难、很难找到 。
季亚娅:张爱玲跟苏青是戴老师最先发现的 。
本文图片
季亚娅
戴锦华:是我发现的 , 我为什么会发现?当时有一个电影学院退休的老教授 , 应该去世的老教授 , 他把他个人藏书捐给电影学院 , 好像也没有人试图整理那些图书 。 我是当时电影学院图书馆里几乎唯一的阅读者 , 所以我去翻那堆完全没有整理的、打着捆的书 , 然后找到一本四十年代谭正璧选编的《女作家作品选》 , 我在里面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 苏青的 , 我从来没见过这两个名字 , 我从来不知道这两个作家 , 我读的如痴如醉 , 我就说原来有过这么了不起的作品 , 这个作家被埋没了 , 于是我真的以为我发现了他们 。 后来怎么读到张爱玲的作品 , 每一本都是故事 , 留学生走的时候丢在屋子里的港台版的一本张爱玲等等 , 后来孟悦很不容易从北图找到苏青的《结婚十年》等等 , 每个材料都是这么去获得的 。
女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非学院路径”
戴锦华:刚才张老师说的这个理论的问题 , “浮出历史地表”当中的 , 现在可以分辨出很多二十世纪西方理论 , 可以分辨出很多法国理论痕迹 , 不久以前这本书的德文译者给我写信 , 说你是不是特别受到法国女性主义的影响?还是你特别受到某一个女性思想家的形成?我特别不好意思地跟他说 , 这里面有很多西蒙娜德波伏娃 , 那是一本从台湾同学手里借到的第二卷的残卷 。
但是不论怎么说 , 历史的、偶然的 , 它仍是一个理论化的文本解读的一种操练 。 其中最不清晰的是女性主义 , 后来被认为这本书是在中国最早使用gender , 而不是sex这个概念 , 开始使用社会性别而不是生理性别的观点和概念的东西 , 毫无疑问它是曲折的来自于那半本西蒙娜德波伏娃 , 女儿不是生而为女人的 , 她是被后天教养而成的 , 或者是来自于我和孟悦对于这样一种表述的朴素的理解和体认 , 而不是gender studies 。
所以我要说的是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来不是学院路径 。 它经由学院路径 , 但从来不是学院路径 。 而这个经由世界妇女大会普及的女性主义 , 从一开始就比较偏向于实践性和社会性 。
本文图片
季亚娅、戴锦华教授与张莉教授与读者合影
反而不同的是经由网络所出现的网络女性主义 , 这个网络女性主义既不是在中国社会实践当中 , 经常是以基层妇女为主体的 , 有专业人士参加的 , 但是有基层妇女为主体的女性主义 , 它也不是学院以人文科系为基础的女性主义 , 它实际上是另外一个 , 经由网络的媒介 , 经由网络的社群 , 在网络上汇聚起来的一些相对年轻的中产阶级女性 , 所形成的一个言说的实践的脉络 。
所以在我的感觉当中 , 它们是彼此平行的 , 而不是互相消长的脉络 。 但是在中国社会发生脉络当中 , 中国文化发生脉络当中 , 是以城市的、青年的、受教育程度高为主体的人群的文化 , 逐渐覆盖并且抹除了基层的、年长的、边缘人群的文化的过程 。 在这个意义上说 , 曾经以基层女性为主体的那样一种 , 带有NGO、带有运动 , 但同时也带有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的女性主义基本消失了 。
本文图片
活动现场读者提问环节
张莉:我做新女性写作的一个原因就是 , 我认为今天的女性写作有一些问题 , 这个问题是它并没有满足我们今天对新的女性形象 , 对新的女性生存的书写 , 在某种意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与今天很多人对女性生活的理解 , 其实出现了一个脱节 。
戴锦华:我插一句 , 我同意张莉的这个判断 , 但是我不负责任的把这个判断延伸一下 。 我觉得今天中国社会生活当中 , 尽管非常多元的那个现实 , 也同样在中国整体作家 , 男女作家的作品中缺席 。 这是我的一个补充 。 我们会在文学作品中遭遇到一种文学的现实 , 但是我们很难在里面找到和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的人们的生命 , 会有那样一个共振和切肤之痛的世界 。
张莉:我完全同意 。
当下女性写作的“共情壁垒”
季亚娅:我接着两位老师的话来说 , 刚才戴老师提到的共情的壁垒 , 其实在文学阅读的时候 , 刚才张莉老师讲到语言和冰心写作接受的差异 , 如果有一种腔调当时叫做学生腔或者女学生腔来写现实 , 那种叙事的语调在阻碍我们认识和反映这个世界 , 可能你提起笔来写作就写成这样 。 别说是拉姆案 , 为什么拉姆案和这些表述是出现在新媒体、出现在网络里面讨论 , 你很难想象一个作家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它 。 除了拉姆案 , 最近还有一个事件 , 大家都在讨论的假靳东 。 就是一个底层女性 , 她被一个冒充靳东的人给骗了 , 因为她的丈夫投诉她 , 说她为他花了多少钱 。
什么时候我们的文学创作或者文化研究能够把这些宣化成整个社会共情的风暴 , 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的写作在哪个意义上能够突破或者撞破这个隔离、这个壁垒?
本文图片
现场签售
戴锦华:在今年新生入学见面会上 , 有一个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要认识到文学是今天社会的奢侈品 , 后来我说我同意 , 但是我想说的是 , 我认为今天的世界 , 文学、人文学应该成为必需品 , 如果这个世界上人文学不能令自己成为世界必需品的话 , 世界没有希望了 。
张莉:亚娅刚才说假靳东事情的时候 , 我正好看了那个女性抖音里面的那些话 , 我很辛酸 。 刚才戴老师的谈话 , 尤其她最后这几句我也特别受到触动 。 我经常有一种很虚无、很无助的感觉 , 刚才戴老师问我最近做女性文学研究 , 我现在在做 , 但是我同时对女性文学研究有一些期待和期许 , 也就是因为戴老师刚才那些话 , 因为我觉得它有一种光 , 它是我们的文学研究 。
本文图片
“戴锦华×张莉:成为女学生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活动现场
我想说的另外一个事情是 , 我为什么对现在有期待?一方面我觉得新的一代人的性别观发生很大的变化 , 而且我也觉得 , 今天虽然整个世界蛮令人失望的 , 经常会感到虚无 , 但是我前段时间特意看了脱口秀大会 , 在我看脱口秀大会的时候 , 我意识到整个社会的话语方式发生一些变化 , 发生非常隐秘的深刻的变化 , 我看到杨笠和李雪琴 , 我特别喜欢李雪琴 , 因为她用那种很底层的 , 受过忧郁症的女性视角 , 她用所谓弱者的语言 , 但其实她说的是非常强大的东西 , 她展现出来一种强韧的东西 , 那是属于女性自身的东西 , 虽然她也是北大毕业的 , 但是她很多经历也是属于我们比较底层的这些青年女性的发生 , 我觉得她是非常宝贵的 。
*本文节选自“戴锦华×张莉:成为女学生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活动速记
【戴锦华|活动回顾|戴锦华×张莉:当大的历史转折发生时,个体女性怎样与它遭遇】
本文图片
推荐阅读
- 米歇尔·戴斯玛克特|海奥华预言的真相,地球人被带到九级文明,揭开神话背后的秘密
- 尼尔·戴维斯|什么?地球曾经没有泥土?!直到这种生物的出现,旧貌换新颜
- 口罩|发现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仅戴口罩防不住?日常5点要做好
- 蒸汽眼罩|蒸汽眼罩缓解疲劳?这种戴着是挺舒服,实际正在损伤你的皮肤!
- 口罩|为什么拜登打了新冠疫苗仍戴2个口罩
- 美国疾控中心|美国疾控中心: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可以在室内聚会,无需戴口罩
- 口罩|外媒:美国允许打完疫苗者不戴口罩聚会
- 戴美瞳|较真丨戴美瞳对眼睛有没有伤害?一文学会知识点
- 重庆市疾控中心|重庆市疾控中心专家:接种新冠疫苗后仍需戴口罩
- 戴维·莫里斯|反重力轮船造出来了?英国海面出现巨大悬浮油轮,不是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