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用贤”是超越的“用间”

苏洵:“用贤”是超越的“用间”
文章图片
《用间》是《杈书》的第五篇 , 本篇是针对《孙子·用间篇》的观点进行的辩驳和发挥 。 在《孙子·用间篇》中,孙武提出了“五间”说,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
孙武把用间看做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他说:''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孙武以伊尹、姜太公为间谍
《孙子·用间篇》最后提出伊尹、吕牙是商汤、周文王派到夏、商去的间谍,但这是“上智为间”,是最高超也是成功最大的用间 。
苏洵针对孙武此论作出辩驳,认为伊尹、吕牙并不是间谍,商周的兴起也不是用间的结果 。 即使认为用伊尹、吕牙是用间,那也是上智之间,其实质就是用贤 。
苏洵:“用贤”是超越的“用间”
文章图片
苏洵用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理由——难道天下的兴亡要寄于一人?伊尹最初在夏 , 那么汤必然认为:即使夏桀残暴 , 而一旦重用伊尹 , 则民心必然又会得以安稳下去 , 我又能如何呢?待到伊尹回到了商地 , 汤必然认为:夏桀有伊尹而不重用 , 必亡 。 如此 , 我就不能眼看着百姓遭殃 , 遂邀天下各路义士共同讨伐;
苏洵:“用贤”是超越的“用间”
文章图片
姜太公也曾经在商朝效力 , 周文王也必然认为:商纣虽然暴虐 , 一旦重用了姜太公 , 则天禄又必将复归于他 , 我也没什么办法 , 等到姜太公归周 , 周文王必然认为:纣王得姜太公而不用 , 也是自取灭亡 , 我必当替天行道 , 于是命武王召集天下诸侯共同讨伐 。
然而 , 夏、商的存亡是商汤、文王视伊尹、姜太公是否得以重用而定吗?若二人是用间 , 一旦真被重用岂非儿戏?
【苏洵:“用贤”是超越的“用间”】用间的弊端
若问将领的贤能所在 , 则必然是能反过来探明清楚敌国的情况来决定成败 。 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两条:
1、不吝啬钱财 , 能有万死不辞之志离间敌国;
2、能从敌国使臣那里弄清楚对方的密谋 。
不过这两条不但劳神费力 , 而且很不保险 。 伊尹、姜太公一归附商汤、文王 , 夏、商就必亡无疑 , 竟然使得商汤、文王没有背上用间的名声 , 也没有真正用间的辛劳 , 却获得了用间的实际效果 , 这应当是最高的智慧了 。
苏洵:“用贤”是超越的“用间”
文章图片
苏洵又进一步说明孙武所说的“五间”有“三败”,就如一把双刃剑,是不值得谋国谋军者推崇的:
1、我方间谍不够忠诚 , 反而会被对方利用;
2、拿不到对方的真实情况 , 反而得到了对方假意暴露希望我方得知的假消息;
3、拿了我方钱财 , 却打探不到对方的阴谋 , 因为害怕而捏造假情报向我方报告 。
所以 , 用间的收获和风险是成正比的 。
应该说,苏洵的意见是对孙武用间说的补充和延伸 。 孙武既强调“五间”的重要性,也指出更高层次是“上智为间”,并且指出“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而苏洵更侧重于后一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 。
正义才是根本
文章强调战争的正义性是胜利的根本保证,用贤是更高层次的用间 。
这在苏洵崇尚杈变的思想中显得别具一格 。 所以杨慎在《三苏文范》卷二中说:“此篇议论甚正,笔仗甚爽 。 末引高祖、淮阴事,见上智之间,巧心妙手,可爱可诵 。 ”
世人皆喜往机巧聪明处取巧 , 以为这是极高明处 , 于是谋略、速成等术层出不穷 , 却不知道如此以来最大的后患也就留下了——你坑别人多狠 , 捞别人多少别人难道就这么忘了?定然是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 找机会加倍奉还 , 等于是你在教别人以后怎么对待自己 。
机巧聪明实则是最低的生存层次 , 任何“刻意为之”之事皆会贻人口实 , 占了便宜一次就能让别人记住 , 以后便会处处留意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 我自己是有的 , 只要我动了一下心眼 , 因果就快得很 。
比如有几次停车 , 同样不是停车位或者没划线 , 我看别人停也就想将就一会 , 结果出来的时候只有我的车上有条 , 别人没有;还有一次取巧插队(不太明显 , 别人也没好说什么) , 眼看到我了 , 店里停电 , 等了一会我放弃扭头走了的时候就来电了;还有一次 , 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 , 但是被自己打住了 , 然后我亲眼看到了如果付诸实施的后果 。
正义是保证胜利的根本 , 用贤是更高层次的用间 。
正义总是个“让人活下去”的生人之意 , 贤人则自知谁有生人之心 。
以苏秦、张仪之谋 , 一开始怕是就忘了鬼谷老师的“以道驭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