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澳银资本董事、执行总裁欧光耀:创投应从依赖制度红利向寻求企业成长红利转变


大约在2015年之后 , “全民PE”盛况下的粗犷投资热潮开始降温 , 社会资本在主动收紧的同时 , 政府资金成为创投基金的主力 。 政府资金的绩效考核与社会资本不同 , 早期VC机构的应对策略转变直接关乎基金募资的成败 。
澳银资本是深圳、北京等市区多级政府引导基金合资格管理人 。 澳银资本董事、执行总裁欧光耀近日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 , 他提及 , 创投需要从依赖制度红利转向寻求企业成长红利 , 发挥在特定细分领域的投研专长 , 立足一级市场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边际 。
【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澳银资本董事、执行总裁欧光耀:创投应从依赖制度红利向寻求企业成长红利转变】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澳银资本董事、执行总裁欧光耀:创投应从依赖制度红利向寻求企业成长红利转变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行业募资来源已偏向政府头部机构募资创纪录的消息仍然很多 , 即便是在行业大谈“募资难”的当下 , 依然有机构能够募得数十亿规模的基金 。 对此 , 欧光耀向每经采访人员表示 , 具备优秀业绩的机构在当下依然吃得开 , 只不过资金结构会发生变化 , 原本活跃的社会资本阶段性趋于保守 , 政府性质资金成为主力 。
欧光耀指出 , 要说募资环境 , 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环境和自身业绩 , 2015年算是个分水岭 。 在这之前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后期基金、Pre-IPO项目 , 希望赚明确的、快速的钱 。 过去全民PE热的兴起 , 有着多重背景 。 从煤炭、地产行业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和个人 , 面临政策限制 , 急于为财富增值找到新的投资方向 。 而创业板开闸 , 动辄五六十倍的市盈率 , 无异给整个行业打了兴奋剂 。 但拿了大把资金的PE机构 , 顶着巨大的投资压力 , 在2010~2015年投了许多良莠不齐的项目 。 从8倍、10倍市盈率 , 到十几、二十 , 甚至更高市盈率 , 超出理性投资范围 。 2012年监管暂停IPO审核 , 大批PE基金退出无门 , 追风入场的社会出资赚得少、亏得多 。
“2015年之后 ,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迅猛 。 政府资金的主要目的是扶持战略产业 , 打造地区增长极 , 希望借助创投机构的专业 , 扶持有潜力的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发展 , 培育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 , 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参天大树 。 政府资金希望机构向上游走 , 加大对中早期项目的关注和投资力度 。 如何接住政府资金的考核 , 拿出漂亮的业绩 , 成为现阶段大多数创投机构的募资关键 。 ”欧光耀这样说道 。
澳银资本在2018年获得深圳市天使母基金的出资承诺 , 成为第一批与深圳天使母基金签约的本土VC机构 。 基金规模3个亿 , 分两期在2019年年中全部按时实缴到位 , 深圳天使母基金出资40% , 深圳市坪山区政府出资20% 。 欧光耀告诉采访人员 , 政府出资比例达60% , 说明澳银的规范管理及在早中期项目的投资业绩获得认可 。
之所以讨论募资结构的变化 , 是因为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 , 各类资金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 。 也正因如此 , 欧光耀觉得VC机构应该在专注专业的基础上 , 以把握自身的投资节奏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 最终 , 仍是唯以收益来对冲投资风险 , 这是对投资机构的最大考验 。
投资前移以适应市场变化欧光耀始终认为 , 目前的市场环境正在加速创投行业的洗牌 , 澳银资本也在变革的潮流中寻找突破 , 而如何在风云变幻中稳住自身的投资节奏是当务之急 , 这背后有一逻辑一直没变——投资应该从依赖制度红利向寻求企业成长红利转变 。
“过去 , 创投行业的业绩事实上远没有达到社会资本的预期 , 随着社会经济增长趋慢 , 投资人的口袋也捂得越来越紧 。 无论是在过去社会资本为主力 , 还是在当下以财政、国企资金为主导的募资环境下 , 切实提高早中期投资效率和成功率可以说是控制风险、避免因亏损而造成投资人信心减退的唯一方式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