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高中学历三轮车夫被复旦破格录取博士,研究“小学”( 三 )


他也是班里最大的 , 比同学年长近10岁 , 但档案最薄 , 资料最少 。 毕业后 , 他本想回东北 , 投了好几所当地的院校 , 简历都没过——频繁地卡在年龄、第一学历、发表文章里 。
半年里 , 蔡伟一共投出二三十份简历 , 多在第一环就被淘汰 。 直到安顺学院招聘 , 他才定下工作 , 这是他找的所有工作里离家最远的一个 , 彼时安顺尚未开通高铁 , 他从锦州赶来用了两天两夜 。
他被安排在学校图书馆的古籍特藏部 , 编写馆藏古籍书志 。 在图书馆里 , 他是学历最高的 , 也是唯一一个研究出土文献的 。 他还教三门课 , 古代汉语、文字学和书法 。
蔡伟|高中学历三轮车夫被复旦破格录取博士,研究“小学”
文章图片

蔡伟在书法课上指导学生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王景烁/摄
扎进古文字中30余年 , 周围的环境也变了 。 出土文献从数量有限到令人目不暇接 , 查一个词的释意无需一本本翻词典 , 在电脑上输入多种解释同步 。 电商平台轻易可以买到古书 。 国学这些年出现了升温的迹象 。
董珊有体会 , 如今学术成果的发布量、出版量大大增加 , “相比20年前 , 差不多多了20倍都不止” 。
蔡伟喜欢泡在几所知名高校主办的出土文献网站上 , 看最新的学术观点 。 但凡出了新材料 , 他就找来学习 。
网上 , 他起了五六个网名 , “锦州抱小”“小雅”“黔之菜”……“有时候就是刻意不想让别人知道是我写的” 。 蔡伟说 , 他享受更换网名后归零的状态 , 用新的名字“再慢慢闯片天地” 。
他刻意地从曾经的片刻“高光”中淡出 。 因为被破格录取 , 蔡伟曾被写进新闻里 , 后来 , 他拒绝再接触媒体 , 为此特意换过手机号 。 “古代典籍本来就冷僻偏窄 , 既然不为大众熟知 , 也没必要总是让人知道 。 ”
他强调 , 自己只是喜欢这门学科 , 不愿当所谓的学术明星 。 他最担心被分散精力 。
“只有对学术产生影响 , 在古文字学界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发表独立客观观点的人 , 才是最神圣的 。 ”他曾这样表示 , “做学问 , 不就是要经得住长时间的埋头嘛 , 名利是致命伤 。 ”
圈子里知道蔡伟的人不少——他的文章不以量取胜 , 但都能立得住脚 。
董珊感叹 , 无论是最初在论坛上相识 , 还是后来因为破格录取被写入新闻 , 蔡伟本有很多“可以红”的机会 , 不过他始终是淡淡的 , 低头研究自己那摊事儿 。
“在学术界 , 不缺擅于总结方法的人 , 但蔡伟能实打实地做研究 。 ”董珊说 , “这也是这个时代做学问非常稀缺的 。 ”
去年 , 蔡伟的专著《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校勘的几个专题研究》出版了 。
有网友评价 , “作者未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 , 在学理和论证上的精密性自是不可奢求”“整体系统性欠佳” , 但也有很多夸奖:“有切实贡献和具体文献解读 , 且颇具启发性”“真正的善读古书者 , 那些只靠剪刀和浆糊搞古书校读汇编的先生看完可能会手心出汗吧” 。
最早入古典文献的行当 , 是因为蔡伟拜读了蒋礼鸿先生的《义府续貂》 。 这是研究古文献的名著 , 也是治训诂、校勘重要的参考书 。 30年里 , 蔡伟来来回回地研读 , 他看过不下六个版本 , 还专门列出表格 , 一一细数各版本中存在的14处问题 。
蔡伟不讲究外表 , 唯独执着于买书 , 每年购入的新书差不多几百本 。 离开复旦大学前往安顺学院时 , 他打包运出80多箱藏书 , 花了4000多元——快赶上后来1个月的工资 。
书柜里那套《四部丛刊》一共21本 , 购于上海 。 那一回 , 他花了500多元 , 骑着沉甸甸的自行车驮回学校 , 还引来一群人围观 。 有同学打趣他买贵了 , 他却觉得值——至今 , 这套书陪了他10年 。
蔡伟仍不富裕 。 他把家里一整面墙打成书柜 , 买来能两面放书的书架 , 再加张一米长的书桌 。
学术之外 , 他的生活很简单 , 逛市场、刷短视频 , 或是练练毛笔字 。 自行车骑久了 , 他会腿疼 , 这是之前蹬车落下的老毛病 。
在复旦读博的时候 , 他回过锦州 , 到昔日的摆摊地转了转 。 一同出摊的4个人 , 只剩下1个 。 他记得 , 自己曾是这群摊主里最年轻的 , 夹在一片吆喝声中 , 捧着书的他看上去总有些格格不入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上游新闻
编辑:申鹏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