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高中学历三轮车夫被复旦破格录取博士,研究“小学”( 二 )


为了寻找更多期刊 , 蔡伟没少跑 。 他想看清代王念孙写的高邮王氏四种之二的《读书杂志》 , 锦州市图书馆找不到 , 就跑去当地的高校图书馆碰运气 , 他从馆藏目录里查到了三册影印本 , 刚一开口就被拒绝 。
工作人员称 , “杂志不外借” 。 蔡伟纠正他这其实是古书 , 没想到换来一句 , 你又看不懂 。 直到10年后 , 蔡伟才买到另一个出版社的影印本 。
他熟悉锦州所有的旧书店 。 一些书他坚持找了好些年 , 为此前往沈阳、北京等地 。 一次 , 他在北京只待了1晚 , 背回了10多本书 , 花了几百元 。
在锦州 , 蔡伟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屋 , 墙边、床底下塞满了古书 。 可更多他想看的古书是买不到的 。 碰上实在喜欢的 , 他从图书馆借出 , 直奔复印店 。 那份复印版的《广雅疏证》已有30年 , 字里行间被他写满了批注 , 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
有些书无法外借 , 他就坐在图书馆里抄 。 橡胶厂发的表格纸被他小心翼翼地攒成摞 , 再一一从中对折 , 有字的一面向内 , 订成一本 。 他仿照古书从右侧写起 , 完成《尔雅》的抄写 , 花了20天 。
这些简易的装订本 , 已被他越翻越薄 , 折痕处轻微一碰就快要散开 。
蔡伟|高中学历三轮车夫被复旦破格录取博士,研究“小学”
文章图片

蔡伟的读书笔记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王景烁/摄
他最奢侈的消费是凑钱买了一台电脑 , 接入互联网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古文字 。
在国学网上 , 爱好相同的人扎堆在论坛里灌水 。 蔡伟家联网用的电话线 , 每次他拨完号 , 快速打开论坛和邮箱 , 十几分钟匆匆下线 。
即使如此 , 那几个月 , 他家的电话费还是频频超支 。 后来 , 他干脆去网吧 , 在一片游戏声中敲着自己的学术思考 。
他没写过点击量超高的“爆款” , 不参与论坛家长里短的讨论 , 只发言之有物硬邦邦的观点 。 第一回“披着马甲”发帖 , 他就被版主私信 , “你是蔡伟?”
那时候 , 除了给几位古文字学学者写信 , 蔡伟已在几所知名高校主办的学术网站上 , 发表过自己的学术观点 。
在版主、如今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的印象里 , 蔡伟对古书熟 , 引用例信手拈来 。 在那个检索并不方便的时代 , 蔡伟盯着旧材料 , 总能发现新问题 , 解释还精准 。
董珊和蔡伟同龄 , 他说 , 蔡伟是那种利落干脆的人 , 一两句话解决一个问题 , 不用多说 , 一看就对 , “这种本事差不多是对古书了如指掌的老先生才能做到” 。
干这行 , 即使是学术大家 , 也偶有误差 。 不过 , 蔡伟的错误率低 。 裘锡圭也曾在回信中肯定蔡伟 , “不计功利 , 刻苦潜修 , 十分钦佩 。 ”
后来他的妻子病倒了 。 这个下岗后在超市当过服务员 , 送过报纸和牛奶的女人 , 被迫中止工作 。 儿子还在上学 , 家里全靠蔡伟一个人支撑 。 为了给妻子治病 , 他向亲戚借了5万元 。
拉车比卖冰棍、瓜子赚钱 。 他蹬着三轮车在城市里穿梭 。 从早到晚 , 一天跑10多趟 , 挣三四十元 。 白天停不下来 , 晚上回家累得倒头就睡 。 原本大片的读书时间 , 也被切割了 。 一年后 , 奔波的蔡伟头一次感觉 , 自己的境遇如此糟糕 。
在此之前 , 无论是和学者的书信往来 , 抑或是在网上 , 蔡伟从来都只谈学术 。 有一次 , 蔡伟忍不住寥寥几笔 , 写信对董珊讲述了自己的现状 。
那封信只有一页多长 。 在董珊的记忆里 , 对方没提要求 , 没有抱怨 , 但他动容了 。 董珊找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教授刘钊 。 2008年 , 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 临时聘请蔡伟加入 。
这是一份根据前人观点进行修正、完善的工作 。 蔡伟一张张翻阅竹简照片 , 写下注释 。 古文字本就难认 , 多数还模模糊糊 , 平均下来 , 一列的30个字里 , 要重新解释的将近一半 , 一天才能完成一支竹简 。
进组一年 , 他的能力有目共睹 , 几位教授想让蔡伟读博 。
2000年起 , 复旦大学开始实施一项制度:两院院士、杰出教授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 , 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 。 考题由导师自己定 , 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 。 作为国内知名的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有自主招生的权力 。
【蔡伟|高中学历三轮车夫被复旦破格录取博士,研究“小学”】不过 , 按规定 , 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 , 蔡伟只有高中学历 。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最终找到教育部 , 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3位著名学者联名写了推荐信 , 连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一起报送教育部 。
李家浩、吴振武两位教授并不任职于复旦大学 , 没见过蔡伟本人 , 但在学术网站上 , 他们都曾读过蔡伟的文章 。
入学考试是摆在面前的一场大考 。 蔡伟的英语不过关 , 还丢了10多年 , 学校就将英语改为日语 。 可蔡伟的日语也是零基础 , 他突击了一段时间 , 终于过线 。
因为自学 , 蔡伟的知识体系并不系统 , 他跟着博士班上课 , 按学校的要求 , 还要补基础的通识课 , 修些本科、硕士课程 。 后来 , 他的学分修满了 , 但博士论文迟迟不过关 。 他要学着去适应学术表达的方式 , 来来回回地改 。 他读了6年才博士毕业 , 算是班上最久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