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食堂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 壬戌科举放榜 , 当所有人的都为状元郎黄裳领衔的445个新科进士所折服时 , 著名文学家曾巩却注意到了一个人才 。这人叫何去非 , 他曾六次科举失败 , 最终以特奏名方式中式 。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所谓特奏名 , 指的是宋朝一种特殊科举 , 是为了笼络那些屡次落第的考生 , 授予其特奏名进士 , 让其能出仕为官 , 不过他们大多都担任低级官员 , 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何去非就是其中一员 , 也获得了一个小官 。 但何去非非常有才华 , 他熟知兵法 , 精于军事 。 曾巩一下子就发现了他过人的才华 , 将其推荐给了宋神宗 , 举行一场宫廷对策 。 何去非在宋神宗面试时 , 侃侃而谈 , 议论宏焯 , 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华 。宋神宗大为赞赏 , 任命他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 , 不久又升为左侍禁武学教授 , 并奉命受命校订《武经七书》 , 书成之后 , 升为武学博士 。 而后他又写下《何博士备论》、《司马法讲议》、《三略讲议》等不朽兵书 , 无一不是宋朝重要的军事文献 。 《武经七书》成书之后是宋朝第一必备军事教材 , 而评论历代将领用兵得失的《何博士备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 。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毫不夸张的说 , 何去非是宋朝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 可他自从被宋神宗任命为武官之后就很不乐意 , 他根本就不想当武官 , 他想做文官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 , 何去非有幸结识了苏轼 , 苏轼看到了何去非的兵法著作后 , 惊为天人 。 苏轼马上向宋哲用写下一篇名为《举何去非换文资状》的奏章 , 要求将何去非由武官转为文官 , 奏章中苏轼直言“去非虽善论兵 , 然本儒也 , 不乐为武吏 。 又其他文章 , 无施不宜 , 欲望圣慈特予换一文资” 。何去非能折服苏轼这样的人物 , 其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 宋哲宗于是就任命何去非为承奉郎 , 依旧担任武学博士 。 何去非终于一尝夙愿 , 由武官转为了文官 。一年后 , 何去非仗义执言 , 批评时政 , 被下放到徐州任州学教授 。 苏轼再次为何去非求情 , 写下《进何去非〈备论〉状》的奏章 , 将何去非的《备论》举荐给宋哲宗 , 为其担保道“若不为所举 , 臣甘伏所典” 。 可惜何去非却没有受到重用 , 终其一生 , 最高也不过担任州县通判 。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一个如此杰出的军事理论家竟然蹉跎一生 , 这对何去非来说固然可惜 , 对宋朝来说又何尝不可悲呢?实际上何去非的个人际遇正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一个缩影 , 是由当时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 这还得从五代时期说起 , 五代是武将的天堂 ,后汉大将史弘肇曾大声疾呼:“安定国家 , 在长枪大剑 , 安用毛锥?”而后晋军阀安重荣更是直言不讳道:“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 ”受此影响 , 世人大多都以从军为发家之旅 , 就连不少文人也都弃文从武 。名将焦继勋就是其中的代表 , 他本是一个读书人 , “少读书有大志” , 当他看到读书没有前途后 , 大喊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 , 取万户侯 。 岂能孜孜事笔砚哉?”而后他弃笔从戎 , 成为五代时期一员大将 , 在宋朝担任过彰德军节度使 , 并且和宋太祖结成儿女亲家 , 他的女儿嫁给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为妃 。 等到赵匡胤以武将之身篡夺后周江山建立宋朝后 , 他为了防止其他武将有样学样 , 开始纠正重武轻文之风 。乾德三年(965年) , 赵匡胤一声高喊 , “宰相须用读书人 。 ”由此掀起一场读书运动 , 宋朝读书蔚然成风 , 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禁军大将党进也开始掉起了书袋 。 宋朝文人地位开始节节攀登 , 武将不得不开始尊重读书人 , 宋朝第一开国名将曹彬每次遇到文人士大夫“必引车避之” 。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开宝五年(972年) , 赵匡胤在赵普的推荐下任命文武双全、箭术高超的辛仲甫为益州兵马都监 。 可辛仲甫竟然拒绝上任 , 他认为自己学的是先王之道 , 是个文官 , 不该去当武将 。最后还是赵匡胤好说歹说 , 才说服他上任 , 任期一结束 , 辛仲甫马上就转为了文官 , 担任三司户部判官 。 实际上 , 宋朝在赵匡胤时期就开始崇文抑武了 , 只不过当时宋朝还没有统一中原 , 武将还能发挥的空间 。等到宋太宗在巨大的争议中继位后 , 宋太宗马上“方欲兴文教 , 抑武事” , 尤其是两次北伐辽国失败后 , 宋朝开始了彻底的崇文抑武政策 。 宋太宗崇文抑武之严重 , 就连当时一些文官都看不过去 。端拱二年(989年) , 著名文官大臣王禹偁就劝宋太宗“减儒冠之赐 , 以均战士之功恩” , 他甚至希望宋太宗“抑儒臣而激武臣” 。 可惜都被宋太宗给拒绝了 , 崇文抑武已经成为宋朝国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