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亿私募基金即将跨入电子合同时代 八大要点看新规

财联社(上海 , 采访人员韩理)讯 , 10月28日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电子合同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电子合同管理办法》") 。 这也意味着 , 私募基金行业有望全面步入电子合同时代 。
据悉 , 电子合同是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 , 可以保护包括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等在内的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避免"萝卜章"、"阴阳合同"等潜在风险 。
值得一提的是 , 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也推出了名为上证链的"云链一体化"基础技术设施 , 当前这一技术设施正在试运营中 。 未来随着运营的成熟 , 上证链或者也能为私募基金电子合同服务 。
解决安全问题是关键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虽然私募基金首份电子合同签署已逾两年 , 但与其他不少行业相比 , 私募基金行业电子合同仍属"姗姗来迟"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私募基金合同普及较慢 , 盖因私募投资者适当管理较为严格有关 。 比如在签署协议之前 , 私募行业均被要求上传"双录"(录音、录像)视频 , 而双录视频协同电子合同实现全流程资料齐备 , 又需要私募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基础 。
不过 , 随着私募行业的发展 , 电子合同已经能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使用 。 值此之际 , 中基协也提出了几点电子合同推行的必要性 。 一是降低了合同被篡改风险;二是搭建业务落地场景 , 促进各主体间的市场化博弈和制衡;三是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因合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投诉;四是节约运营成本 , 践行ESG发展理念 。
此外 , 中基协还列举了其他引入电子合同的必要性 , 如纸质合同签署回收周期较长 , 迫使部分基金默认"先运作、后回收合同" , 为后期法律纠纷埋下隐患 。
随着技术进步 , 产业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金融基金行业电子合同 , 成为了金融落地区块链技术的首选 。 通过与存证机构连接 , 监管部门可以打通司法存证取证环节 , 增强司法存储和证据效力 , 解决行业因合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投诉 , 提高私募基金行业事中风险研判能力 , 有助于稳妥处置事后风险 。
【|15万亿私募基金即将跨入电子合同时代 八大要点看新规】交易所层面也一直致力于对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近日 , 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就面向市场推出了"云链一体化"的基础技术设施 , 为证券行业的区块链应用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 。 上证链是根据证券行业的特性进行优化和改造 , 具有高效率共识、全国分布式部署和高扩展性的特性 , 支持多链协同、国密算法等 。
目前上证链已经开始试运营 , 并且上线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电子存证、行情授权管理、投行底稿、数据备份等多个场景 。 未来随着运营的成熟 , 上证链或者也能为私募基金电子合同服务 。 使用区块链技术来记录用户实名认证、数字证书获取、数据创建、签署及传输等电子签约全过程 , 对电子合同实现全流程存证固化 , 确保电子合同的安全可靠性 。
具体到《电子合同管理办法》 , 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 , 财联社采访人员也对此进行了整理 。
一、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与纸质合同同等
根据《电子合同管理办法》 , 电子合同是指基金当事人之间以数据电文为载体 , 并利用电子通信手段设立、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 它不仅包括基金合同 , 还包括补充协议、风险揭示书、认申购单等文件 。
此外 , 《电子合同管理办法》还规定了电子合同业务的基本范围 , 也明确了在电子合同签署、成立、生效等业务环节均与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
二、开展电子合同服务的要求
想要申请开展电子合同服务的机构 , 需要经营运作规范 , 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实缴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所有直接从事电子合同服务的人员剧本基金从业资格 , 总经理、运营负责人、合规负责人等高级人员应当具有胜任相关工作需要的专业能力 。 解聘合规风控负责人 , 需要有正当的理由 , 并且自解聘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解聘实时和理由 , 通过书面形式报告给中基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