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购物
这次去广西旅游 , 按照时间计算 , 十分之五是购物 , 十分之四是走路 , 十分之一是观光 。 而购物 , 事后分析一下 , 有九成是上当 。 有个朋友说过:“没完没了地上当 , 有限的几次觉醒 , 这就是人生 。 ”按照这个说法 , 上几次当也不必在意 。 如果一个当都不上 , 这辈子岂不是白活了?我们受到两个导游的接待 , 在阳朔和桂林一个 , 到北海换了一个 。第一个导游明显不是领着我们看风景的 , 因为他在动员我们买东西方面特别地卖力 。 这次去的展销店比景点多 , 我们多次被他洗脑 。 每去一个展品店之前 , 他都要培训我们怎么说 , 怎么做 。 他的口头禅是:“我是一把剪刀 , 剪 , 剪 , 剪 , 剪开你们的钱包 。 ”他说过“多买东西的是好人 , 不买东西的不是好人”、“你要不买东西 , 晚上我就不给你安排房间” , 甚至“你不买东西我就灭了你”等 。 当然他是用玩笑的口气说的 。 他还用亲情、迷信来感动和迷惑游客 , 希望游客多买东西 。 他还把自己的生计和游客买东西联系在一起 。 我经常在网上甚至电视里看到批评强迫游客消费的报道 , 想捕捉一点他强迫我们买东西的行为 , 但他只是这样说 , 我觉得还够不上“强迫消费” , 只是让人很不舒服 , 似乎不买东西就对不起谁 , 就心里不安 。 旅游公司对导游一定也有要求 , 不要被投诉 , 他们这是在改进方式吧 。每到一个展品店 , 都有这样两个程序:上课听讲 , 参观购物 。 在整个过程里 , 游客不能乱串 , 不能走出展品店 , 不能拍照 。 你要认真地听推销人员讲解 , 要做出喜欢 , 兴奋 , 想要买东西的样子 。 而且 , 展品店还准备了纪念品 。 老人们都听得很认真 , 并按照导游的要求鼓掌 , 叫好 。 老人们能够积极配合讲解人员 , 想买东西的一定有 , 但多数大概就是为了得到那个纪念品 。上课要坚持听完“老师”的讲述 , 上完课后 , 要在商场或商店里看货 。 即使不买东西 , 也要在商场呆着 , 不到时间不能出去 。 时间长的一次 , 呆了有两个小时 。 我想 , 明知道不买东西 , 却要我们在商场里呆着 , 是不是为了让我们帮他们表演一种人气火爆的场面?可是 , 在商场里也不许拍照 。 他们怕什么呢?在北海 , 导游有点不同了 , 他没有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劝游客买东西 。 他对我们的要求是:不买东西也可以 , 呆够时间就行 。 但游客在北海买东西的热情似乎比在桂林还要高 。 按说 , 经过阳朔桂林之后 , 游客买的东西已经差不多 , 购买力已属于“强弩之末”了 , 为什么还这么来劲呢?同行的游客有人说 , 其实游客买东西 , 并不是为了给导游捧场 , 觉得需要 , 你不煽动也会买的 。 而你过分地忽悠了 , 想买的可能也不买了 。 我觉得有道理 。 这里面的道理 , 推销人员 , 做广告的人员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呢 。我觉得 , 北海从导游到推销似乎都很谦虚 , 低调 , 而且北海的商品都比桂林便宜 。 我从推销人员的话语中似乎能听出一种意思 , 就是“我们比不过桂林 , 只能打价格战” 。 但是有个别的老板却非常狂傲 。 他竟然用“我亲自来接见你们”、“你们给我听着”、“你们给我记住”、“我代表北海人民”这样的语言 , 让人胆战心惊 。说买东西的是上当 , 也许不准确 , 但也不是毫无根据 。 比如推销人员演示一种电水壶 , 就像变戏法一样 , 把有颜色的水倒进壶里 , 再倒出来时就变清了 。 这种壶在市场上要卖到一千多元 , 这里只要一百元就可以拿走 。 对于长期受着自来水问题困扰的老年人来说 , 这有多大的诱惑力?既是热水壶又是净水器 。一种短裤 , 平时买也就10元钱 , 这里却要100元 。 说是里面用了石墨烯 , 既能除湿降温 , 又能强体健身 。 讲完好处 , 又演示可以点亮一盏灯泡 。 这对于长期受前列腺疾病折磨的老年人 , 谁能不动心呢?推销人员又把价格降到100元两条 , 100元三条 , 你还能不买吗?可是拿回去一用 , 根本不是那回事 , 就是普通的电水壶 , 连水中的杂质都不能清除 。再比如一种乳胶床垫 , 在网上买只要几百元 , 在这里却要几千元 。 推销人员也通过讲解和演示 , 说明这里的产品是正品真品 , 网上和实体店里卖的都是假货 。 可是 , 这些老年人 , 根本就没见过什么乳胶、竹炭、石墨烯、3.16钢 , 甚至没听说过 , 更不用说用过了 。 他们如何辨别真假呢?他们平时买东西 , 要反复挑选、算计 , 现在没有办法比较 , 来不及挑选和算计 , 在推销人员的忽悠下 , 已经失去冷静 。 过了这个村 , 没有这个店 , 顾不得了 , 来一次激情消费吧 。经受旅途劳累 , 跑到千里之外买的东西 , 原来坐在家里买都比这便宜 。一家蚕丝被展销店 , 推销人员怎样动员也没有人买 。 价格降到很低 , 买一样再送一样 , 再送两样 , 还是没有人买 。 最后老板来了 , 又把价格往下压 , 给人的感觉是到了极限 , 终于有人买了 , 甚至是抢着买 。 老板临走时 , 我看到他几乎要哭了 。 事后 , 我对同行的人说:“老板这回可赔了 , 卖的越多赔得越多 。 ”同行人不以为然 , 说 , 这样他仍然挣钱 。 我蒙了 , 已经卖到一折了还挣钱 , 如果按照最初的要价卖出去 , 那利润该有多高?现在老年人的观念都在改变 , 知道自己余年不永 , 想在今后过几天舒服日子 。 如果他们兜里有点钱 , 面对这样的诱惑 , 还能捂住自己的口袋吗?也许他们都听过旅游购物陷阱多的故事 , 在出来之前也曾下过决心:坚决不买东西 。 但是有几个人能保持这样的定力?除非没有钱 。 那些推销人员都非常有经验 , 他们了解老年人的心理 , 又极善察言观色 。 在他们信誓旦旦 , 诚心诚意的忽悠下 , 没有几个老人不晕头转向的 。 我似乎也明白了 , 为什么这样的旅游团只招收老年人 。一般都是推销人员做完讲解和演示后 , 说 , 我们对来宾有礼物相送 , 但要送给相信我们 , 真心购买我们产品的人 。 于是拿出一款产品:“一百年元 , 有谁买?”老人们觉得就一百元 , 何况还有礼物 , 买了吧 。 于是多数人都交了钱 。 工作人员吧产品送到老人手中 , 然后给手里有产品的人每人发一个红包 。 打开一看 , 都是一百元 。 原来这件产品就是白送的 。 推销人员又拿出一款产品 , 说 , “这件卖一千元 , 买了有惊喜 。 ”又有人买了 。 工作人员将产品送给他 , 接着也发给他一个红包 。 推销人员把红包打开 , 当众点清 , 一千元 。 有些没买的人就后悔了 。 推销人员又拿出更贵的产品 , 仍说买了有惊喜 , 你买不买?推销人员也明白地说 , 公司花几千万做电视广告 , 但是效果不好 。 因为观众最反感的就是广告 , 电视里一出现广告 , 很多人立刻就换台 。 看来生产方和销售方也了解这种情况 , 所以才换用接待旅游团的方式推销产品 。 这样的旅游团很多 , 我们每到一个展销点 , 都能看到别的旅游团 , 而且不止一个 。 可谓来来往往 , 络绎不绝 。推销人员经常提到疫情对销售的影响 , 说因为疫情关系 , 很多国外的订单都取消了 , 产品销售不出去 , 造成大量积压 。 我似乎明白其中的道理 。 但我想不通的是 , 既然疫情影响到国际商品流通 , 中国的产品出不去 , 那外国的产品同样也进不来 。 可是 , 为什么泰国的乳胶产品却会在我们的销售点大量积存呢?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旅游 , 对购物多而游览少有点牢骚 。 同行的人说:我们这个旅游团就叫“旅游观光购物团” 。 我无话可说了 。 但我还有一点不明白 , 就是参加了这次旅游的人 , 半年之内不能再参加这样的旅游团 。 比如我回来之后 , 过了几天想再去一次 , 那就不允许 , 而且参加别的旅游公司的团也不行 。 因为有大数据 。其实什么事都不要只怪别人 。 如果你觉得东西不好或价钱不合适 , 不买就是了 。 当时你为什么要买呢?人家又没强迫你 。平时看到广告 , 我就有个想法:生产和销售方需要用广告推介商品 , 消费方需要通过广告来了解商品 , 这是经济社会应该有的正常现象 。 可是为什么非要用过分夸张的语言和过度吹嘘的态度呢?旅游的整个过程 , 都是同一辆大巴陪着我们 。 司机师傅辛苦了 。 回来时 , 大巴车下面的货仓和上面的货架都装满了货物 , 很多人怀里还有抱着的 。 这次旅游结束了 , 旅行圆满顺利 , 游客们都满载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