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二 )

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当然 , 要把这四个军十余万将士全都拍出来、甚至把金城战役第一阶段战役进攻全部拍出来呈现在大银幕上 , 那就肯定要接触到咱们之前说的“大规模战争场面调度”问题了 , 故而《金刚川》在“大场面”下选择了很“小”的一个方面:志愿军的士兵只有一个步兵连 , 一个工兵连 , 一个高炮连(还欠一个班) , 美军出场次数最多的甚至只有两架来回侦察的F4U-N5“海盗”式攻击机 。 影片的场景也很简单 , 只有一座桥 , 参战部队将通过这座桥奔向他们的主攻方向 。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这一背景说真的 , 和那部南斯拉夫老片《桥》实在有点像 , 但是 ,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一方面降低了影片的拍摄难度 , 另一方面 , 在处理得好的情况下 , 却恰恰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影的表现力 。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其次 , 《金刚川》里并没有“典型的”战争场面 , 甚至根本没有志愿军步兵攻击的画面 , 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人海战术”的问题:毕竟咱们刚才也说了嘛 , 电影里始终出现在镜头里的志愿军步兵 , 只有一个处于急行军状态下的步兵连 , 而为了保障大部队过桥进入战场的 , 只有一个时刻都在修桥的工兵连 , 对桥梁目标实施直掩的 , 则是吴师傅和史班长领衔的一个三七高射炮排(还欠一个班) , 他们的对手只是两架美军的F4U-N5型侦察攻击机始终在镜头里晃来晃去 , 故而您要是抱着来看大场面的心态来看《金刚川》 , 那估计要失望 。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但是 , 恰恰是这种“非典型”的战争场面 , 造就了《金刚川》别样的味道:参战的单位虽少、规模虽小 , 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却采取了类似于诺兰《敦刻尔克》一样的拍摄手法 , 只不过相比诺兰大导在《敦刻尔克》里暗示一般的“一小时 , 一天 , 一周” , 《金刚川》在最初三个“世界线开放”阶段的叙事较为直白并不烧脑 , 而后世界线猛然“收束” , 造就了影片的高潮部分;出场的人物虽少、战斗的场景虽小 , 但恰恰是“历史就扛在小人物的肩膀上” , 给人以无尽的力量感 , 庞大的军队推进、一场进攻战役的胜利焦点云集在一座简易桥上 , 又极大地提高了戏剧的矛盾张力 。 毕竟 ,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 , 不就是一个个“小人物”创造的吗?有多少最可爱的人 , 不正是冒着敌机的空中绞杀战拼命修桥、让更多最可爱的人奔赴杀敌前线的吗?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 《金刚川》讲的只是“一小群”战士、甚至不是战斗员而是工程兵的故事 , 但别忘了 , 只有“小人物”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主战部队获胜的保证 。足够细腻的战争片而说《金刚川》是一部足够细腻的战争片 , 大伊万要说的可能就比较主观和琐碎了: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首先 , 《金刚川》在大伊万看来 , 在军事细节上是相对合格的 , 当然流出来的谣言说《金刚川》在战斗场面上又在搞所谓的“人海战术”啦 , 在大伊万看完电影后 , 咱认为这应该是有些人不懂装懂 , 您可算是知道战术上的“人海战术”了 。很简单 , “人海战术”指的是步兵实施战术进攻时的队形过于密集 , 正面既不疏开 , 纵深也无层次 , 整连甚至整营的士兵都猬集在一起向敌方阵地发起冲击 , 但前提是:“人海战术”指的是步兵进攻时的队形 , 《金刚川》里根本就没有部队、分队一级步兵进攻的画面 , 只有部队急行军的画面 , 既然如此那谈何“人海战术”呢?而从部队一级行军画面看 , 《金刚川》虽然在部分细节上值得商榷 , 比如行军时应当选择道路、提前控制道路并选择好大小休息点、预留隐蔽伪装区域等 , 但部队以较为密集的队形向前行军 , 其实是没太大问题的 。为什么说《金刚川》是值得被吹爆的战争大片
再从装备、战斗的场景来看 , 《金刚川》也算是近年来细节做得相当到位、装备和战斗画面没出大纰漏的战争片了:从我方装备来说 , 对志愿军1952年夏季换装后使用的“制式化”装备(即苏械装备)表现细节相当好 , 诸如步兵装备的莫辛纳甘M1891/30式步枪、小战士装备的莫辛纳甘M1938/44式骑枪(也就是短管的M1891/30式步枪)、班长装备的PPSh-41冲锋枪、张译饰演的排长装备的托卡列夫TT-33型手枪、吴师傅和张译使用的苏军1939式单管37毫米拖曳式高射炮(可能采用了国产55式单37炮作为道具)都没有问题;而美军道具上的惊喜更大 , 咱们前文说了美军总是在镜头前晃来晃去的是两架海军的F4U-N5“海盗”式攻击机 , 但抗美援朝战场后期美军普遍使用的则是“海盗”的夜战型 , 也就是“N5” 。 相比F4U , F4U-N5主要在机翼右侧安装了一部A型截击雷达 , 更改飞机的瞄准光环为亮度可调型 , 且将机翼上的6挺M2型12.7毫米航空机枪更改为4门M3型20毫米航空机关炮 。 在电影里 ,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 , F4U-N5放在机翼右侧的、位置独特的截击雷达罩 , 在仪表板左上方用来调节瞄准具光圈亮度的旋钮 , 威力巨大的20毫米机关炮都有明确的表现 。 考虑到这架“海盗”可能只是在北京的摄影棚里拍摄出来的场景 , 负责美军镜头的郭帆导演对细节的把控、对道具尤其是军事类道具细节的在意令大伊万觉得确实内行 , 中国的军事类电影如果有了这样一批商业片导演加入 , 未来的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