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禹:从传说到现实( 二 )


链接
历史记载中的大禹与汶川、绍兴
关于禹兴西羌和大禹归葬会稽多有历史文献记载 , 《史记》是最权威的文献之一:
《史记·六国年表》:故禹兴西羌……《集解》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 , 西夷人也 。 ”
《史记·夏本纪》:十年 , 帝禹东巡狩 , 至于会稽而崩 。 以天下授益 。
禹迹在汶川和绍兴最多
几千年来 , 大禹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
四川汶川为汉代汶山郡的核心区、古西羌腹地 。 “大禹兴于西羌”及治水业绩 , 在岷江两岸广为流传;“石纽投胎”“大禹出世”“禹生禹穴”“禹生刳儿坪” , 生动丰富 。 2020年 , 以大禹的诞生为核心文化内容的《汶川禹迹图》编成 。 这是四川第一张以县域为单元 , 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 。 在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小金等地 , 共査找到禹迹79处 , 其中宫庙祠遗址类18处、山名(洞、池)类18处、地名类11处、碑(石)刻类15处、地名(村名)类15处 , 其他2处 。 著名的禹迹有“石纽山”“禹穴”“涂禹山”“天赦山”“飞沙关”“刳儿坪”“洗儿池”“景云碑”“吞碑树”等 , 其中汶川最多 。
今天 , 大禹文化中心和最为活跃地区当属浙江绍兴 。 绍兴大禹文化的形成和研究可以上溯至越王勾践时期 。 他在建设越国都城时同时建立禹庙 , 又在临终前对太子兴夷说 , “吾自禹之后” , 自此奠定了大禹文化在越地的基石 。
目前 , 绍兴大禹文化的研究正朝着更系统、精准 , 多学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发展 , 其主要可分类为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献、祭祀、传说、地名、艺术、传播等内容 。
2018年 , 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了《绍兴禹迹图》 , 汇集了以大禹治水为主体的历史文献记载、重要传说故事、现存纪念建筑、地名等 。 共有禹迹127处 。 其中陵、庙、祠类21处;地名类22处;山、湖自然实体类25处;碑刻、摩崖、雕塑类59处等 。 这些禹迹主要分布于近代绍兴行政区域 , 其中萧山、余姚各两处 。
2019年 , 在《绍兴禹迹图》的基础上 , 《浙江禹迹图》也编成出版 。 通过考释研究及实地考证 , 该成果记录了“浙江禹迹”209处 , “防风氏遗址”4处 , “越地舜迹”37处 , “浙江大禹前后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处 。
2019年 , 数字版《浙江禹迹图》由浙江大学联合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同推出 , 这是一个线上学术地图平台 , 实现GIS与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结合 。
《绍兴禹迹图》《汶川禹迹图》先后编制完成 , 标志着大禹出生和归葬之地全部的禹迹路线和相关历史遗存 , 已互补互证 , 串连为一个整体 。 这为研究大禹和大禹文化遗存提供了可信的资源 。
延伸阅读
大禹:
禹 , 史前时代传说中的帝王 , 姓姒、名文命 , 又称大禹、帝禹 。 据考 , 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与特大洪水 。 相传 , 滔天的水灾使人民生存困难 , 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 , 鲧采用“壅防百川 , 堕高堙庳(低)”的方法 , 历时9年未能成功 。 禹子承父业 , 受命继续治理水患 , 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 , 采取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 , 前后历时十年 , 终于“地平天成” , 治水大获成功 。 禹在治水的同时 , 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 《尚书·禹贡》载 , “禹别九州 , 随山浚川 , 任土作贡” 。
大禹是华夏族治水英雄和立国之祖 , 被尊为“绩奠九州垂万世 , 统承二帝首三王” 。 通过地理、气候和水利史的对应研究 , 关于大禹的记载和传说 , 许多都能找到具体的实证痕迹;只是祖先将诸多治理水患的史实都加载到大禹的名下了 。
大禹文化在亚洲的流传
大禹文化是如何流传到东亚其他国家的?有学者认为是通过越族的流散传播 。 新的研究成果显示 , 大禹文化约在公元5世纪 , 就通过《论语》等儒家经典开始流传到了日本 , 随之深深扎根并得以弘扬光大大 。 据记载 , 在1500年前 , 日本效仿大禹治理水患 , 成就卓著 。 因此日本以大禹为治国和道德楷模 。 如日本京都宫殿中的《大禹戒酒防微图》 , 便是以大禹的形象和精神来警示当政者要勤政爱民 , 防微杜渐 , 不沉迷酒色 。 日本自1989年开始启用的“平成”年号 , 则取自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地平天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