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石山王国”筑路记( 二 )


无人机|“石山王国”筑路记
文章图片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造业村 , 工程队负责人唐毓帅介绍当年为修建隧道被拆成几十块部件运进大山的拖拉机(8月27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驰 摄
无人机|“石山王国”筑路记
文章图片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造业村 , 工程队负责人唐毓帅驾驶摩托车从自己参与修建的弄甘隧道驶出(8月27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驰 摄
2016年年初 , 大化县深山区需修建的通屯道路还有1300多条 , 按照以往的进度 , 要50年才能完成 。 面对艰巨任务 , 全县进入战时状态 , 明确每一条路的责任人和工程时限 , 历经4年奋战 , 在悬崖峭壁间新建、改造村屯道路2300多公里 。
2019年6月 , 都安县隆福乡大崇村龙布屯道路项目开工在即 , 乡里先后联系了5家施工单位 , 没有一个愿意接手 。 一个叫梁承警的当地人站了出来:这个活 , 就算一分钱不挣也接了!
梁承警在山区长大 ,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 , 修这条路的艰难 , 还是出乎他的预料 。 在高差600多米的石山上 , 公路转了十八道弯 。 为了赶工期 , 梁承警晚上常常睡在挖掘机里 。 乡党委书记覃志学几乎每天到工地现场 , 脸晒得黝黑 , 头发愈加花白 。 今年4月 , 路终于修通了 。
无人机|“石山王国”筑路记
文章图片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造业村弄甘隧道内部景象(8月27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驰 摄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 , 石山筑路 , 在最后冲刺期间 , 广西各级干部和上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奋战在大石山区 , 在抓疫情防控的同时不放松施工进度 , 最硬的硬骨头被一一啃下 。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介绍 , 2016年以来 , 广西累计投入480多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 , 实现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等级硬化路、村村通硬化路 , 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路 。 一些贫困县过去4年多时间修建的道路里程 , 超过了以往30年的总和 。
展望石山之变:美好生活迎面来
什么是美好生活?在山里人心中 , 这个概念曾经是模糊而遥远的 。 如今 , 一条条公路蜿蜒进山 , 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
无人机|“石山王国”筑路记
文章图片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境内的群山(8月26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驰 摄
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 , 今年毛南族已整族脱贫 。 下南乡下塘村有一面笑脸墙 , 上面是一张张群众的笑脸照 。 驻村第一书记谭召关说:群众的笑容发自内心深处 。
路修通后 , 建筑材料顺利运进山 , 大化县板升乡八好村今年114户危房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 。 弄麻屯57岁的村民蒙金良回忆说 , 儿子结婚建新房时路还没通 , 水泥钢筋等靠马驮 , 3年时间房子勉强建好了 , 马却累死了两匹 , 现在村里的新房像竹笋一样冒得飞快 。
都安县隆福乡大崇村龙布屯公路通车那一天 , 瑶族群众自掏腰包买来鞭炮庆祝 。 贫困户蒙玉明的女儿在乡镇上初中 , 过去天未亮就背着书包和干粮出门 , 走1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公路边 , 现在只需10分钟 。
无人机|“石山王国”筑路记
文章图片

通往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大崇村的十八道弯屯级路(8月26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驰 摄
不仅路通了 , 中国移动的5G信号也开通了 。 村民们发现 , 通过手机就能把当地土特产卖到大城市 。 蒙玉明感叹:原来生活还能这么过!
远方的游客沿着公路进山 , 偏远落后的村屯成了网红打卡地 。 深圳一家企业前来投资建民宿 , 打造乡村旅游项目 , 不少村民到县城接受厨师、保安、服务员等技能培训后 , 实现家门口就业 。
石山依然险峻 , 但再也阻隔不了群众脱贫的梦想 。 广西大石山区扶贫产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 , 惠及数百万贫困人口 。 曾经因运输不便而滞销的砂糖橘、清水鸭等农产品 , 如今畅销全国 。 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说 , 时代楷模黄文秀生前奋斗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
无人机|“石山王国”筑路记
文章图片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境内的道路(9月16日摄 , 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陆波岸 摄
2019年 , 广西大石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0亿元 , 同比增长7.3% 。 截至目前 , 224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 贫困发生率降至1.3% 。 石山王国穿越贫困奔向全面小康 , 一幅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