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二 )


本文插图

▲南宋 哥窑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动脉影- 摄) ?
有人猜测 , 哥窑的出现是个意外 。 是某次烧制中的残次品 , 但被浪漫的宋人一眼相中 。 从此 , 流芳百世 , 成为残缺美的传奇 。
有人说:“ 万物皆有缝隙 ,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 接纳生命当中的不完美 , 方有可能发现残缺的美 。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莲瓣五管器残件(清波门藏品提供)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五大名窑中的钧瓷 , 虽属青瓷 , 它却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 , 宛如落日晚霞 。
而且在釉面上 , 会出现一条条流纹 , 有的如蚯蚓走泥 , 有的像栩栩如生的兔毛 , 有的如暗夜里的星河点点 。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据考古发现 , 那时候的钧瓷是由两次烧成的 。 第一次烧时 , 釉层会开裂 , 形成不一样的裂缝 。 于是 , 人们再施上一层厚釉 , 再继续高温烧制 。
釉水随着温度熔融 , “上善若水” , 它们会流淌进那些缝隙 , 互相交融 , 渐渐“契合”成走泥纹、菟丝纹等等 。
釉层开裂 , 本就是残缺 。 但人们 顺应了自然 , 就发现了美 。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在日本静嘉堂美术馆 , 藏着一只宋朝时的曜变建盏 。
它叫稻叶天目 , 又被称作“天下第一碗” 。 俯视碗底 , 宛如在海边仰望的幽深星空 。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后世有不少手艺人都想烧出那样的曜变 。 但是 , 再如何努力 , 也抵达不了那样的美 。
有学者推测 , 曜变天目可能本是残次品 。 它的蓝色光斑 , 是经两次甚至两次以上的高温窑烧 , 跟当时气候、火候、釉料种种因素相袖关 , 是一种奇妙的窑变现象 , 因而才如此之难 。
可被预设的完整之美 , 远不及真实的残缺来得动人 。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宋 建窑曜变天目盏(残)(动脉影- 摄) ?
想起南宋林椿(传)的画作《枇杷山鸟图》 。 画中 , 山鸟栖息在枇杷枝上 , 望着颗颗饱满的枇杷果子 。 旁边的叶子却被虫咬得坑坑洼洼 , 惟妙惟肖 。
虽然叶子有所破败 , 画面里却生机盎然 。 因为在宋朝人的美学中 , 比起人工雕琢 , 自然才是真正的美 。
他们深信 , 真实是不完美的 , 但真实也值得赞美 。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本文插图

几千年来 , 中国人一直深信“半半”哲学 , 曾国藩甚至在家中为书房取名“求阙斋” 。
因为月有阴晴圆缺 , 花有开放凋零 , 本就是人生常态 。 若固守完美 , 势必缘木求鱼 。
残缺 , 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
看见残缺美 , 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退让 。 不对峙 , 不强求 , 在习以为常中发现生命的价值 , 方能懂得珍惜无常中的喜乐 。
易向|残缺,是一种天然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