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滢|真正的名媛,不言富贵,饱享诗书——访文洁若、陈小滢两位先生
本文图片
文洁若先生93岁了 , 一双儿女均在国外 , 自萧乾先生逝世后 , 21年来她一直独居 , 日常生活自理 , 她把时间全部用在笔耕上 。 前年我拜访时 , 曾问她为何不请个阿姨照料生活 。 她说她生活简单 , 只求温饱 , 没有什么要求;更主要是她写作时喜静 , 不习惯有人在身边走动 。 这些年来 , 她虽独居 , 但不太寂寞 , 身边常有一些青年朋友帮助她处理琐事 。 故交杨苡女儿赵蘅、年轻编辑李若鸿等 , 帮她录文稿啦 , 发邮件啦 , 上医院啦 , 办这办那啦 。 鞍前马后 , 忙个不停 。 若鸿告诉我 , 两个月前文先生在室内行走时不慎跌了一跤 , 右手手腕骨裂 , 进医院打石膏系绷带 , 静养了两个月 , 奇迹般好了 。 获知此事后 , 我即打电话给文先生 , 说我要去看看她 。 她很高兴地说:“来啊 , 欢迎!欢迎!”话声亮脆 , 中气挺足 。 然而 , 养病的日子 , 生活无法自理了 , 她不得不请保姆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
当我跨进文先生家门 , 顿觉眼前一亮:先生身穿紫色毛衣 , 外套红色缎面背心 , 样子喜庆 , 脸色也不错 。 请了保姆之后 , 家里的什物归顺得挺有条理 , 居室整洁亮堂多了 。 萧乾先生年轻时那幅帅气的大照片置放在客厅中央 , 我献上一束鲜花 , 行三鞠躬 , 忽然发现原来沿墙边摆放的许多照片不见了 。 一问方知 , “全捐”了 。
本文图片
萧乾先生年轻时帅气的照片
我是一个“老暖男” , 知道文先生喜欢写毛笔字 , 为讨老人欢心 , 见面后便献上小礼品 , 一函印花笺谱 , 两支毛笔 。 “恭喜您老手腕全好了 , 给您送纸笔来了 。 ”先生一脸笑容 , 一边说“谢谢!谢谢!”一边忙着拉开一个又一个抽屉 , 翻检着里面的东西 。 我问找什么 , 她说:“送你一张老照片 。 ”找了半天 , 终于在桌面杂志堆里拣出来 。 那是一张泛黄的复制的老照片 , 1948年清华校庆时她和同学的合影 。 先生说:“考考你 , 看我在哪儿?”这个考不倒我 , 我一眼认出那个扎着两条小辫子的青年文洁若 。 “资中筠在哪?”我摇摇头 。 资先生大名久仰 , 但我与她素无过从 , 更无面缘 。 “是这个!”先生指着蹲在前排一位手拿帽子的女生 。 接着她又问:英若诚你认得?又是一如雷贯耳的大名 。 我摇摇头 。 先生说:“后排那个戴眼镜的就是的 。 ”我说:“清华人才辈出 , 真是名不虚传 。 ”先生说:“这张照片送你作纪念吧 。 ”说着 , 她在照片背面签上名字 。 先生很讲礼数 , 签名后还写上“敬赠”二字 , 对晚辈都如此这般 。
本文图片
清华大学外文系1948年校庆合影 , 站立者左四梳长辫者即为文洁若
拜访文洁若的人 , 都有切身体会 , 先生喜欢向来客赠书 。 我每次拜访都背回不少 。 这次也不例外 , 与我同去的三位都沾光 , 每人获赠一本《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 。 那是她自费为早逝的二姐文树新出的一本日记手稿 。 腰封上赫然写着:“张爱玲没有她真实 , 琼瑶没有她纯情 , 三毛没有她野性 。 ”
说起签名本 , 我想起一件事 。 10多年前 , 我淘得一本萧乾先生1948年版的《人生采访》 , 当时萧先生已过世 , 我请文先生代为补签 , 她写道:“虽然是未带地图的旅人 , 但我一直在寻找并辨识人生的方向 。 ”耐人寻味 。 萧乾当年在二战前线采访 , 足迹遍及世界 , 自称是“未带地图的旅人” 。
本文图片
文洁若与作者合影
我问文洁若 , 最近在忙什么?她随手从案头取出一本日版三浦绫子的《续泥流地带》示我 , “我想尽快把这本书译出来 。 ”一位即将寿登九五的老人 , 受伤的手还没有全部消肿 , 就又忙着笔耕 。 我劝她:“文先生 , 你年事已高 , 不宜过度辛劳 , 保重身体重要 。 ”文先生笑了笑:“那是 , 那是 。 ”
我们不忍过多打扰 , 旋向她告辞 。 文先生坚持立起身来 , 蹒跚地把我们送到门口 , 挥手告别 。 我回头一瞥 , 望着这位暮色中的行者 , 肃然起敬——致敬不懈怠的行者!
由于文洁若先生约定见面的时间为下午 , 上午我拜访了陈小滢先生 。 小滢是陈源(陈西滢)与凌叔华的独生女 。 我与小滢交谈中言及文洁若时 , 尽管文洁若只比她大几岁 , 小滢却一口一个文阿姨 , 听来异常亲切 。 因为萧乾是她父执 , 她6岁时就认识萧乾了 。 20世纪40年代 , 萧乾与陈源同在英国 , 一度过从十分亲密 。 我结识小滢就是萧乾介绍的 。 小滢为人十分坦诚、热情 , 青少年时代有股男孩子的哥们义气 。 我与她结识已26年了 , 我的几位重要作者苏雪林、夏志清、赵丽娜(赵元任女)、杨静远(袁昌英女)都是她介绍的 。 我与她丈夫秦乃瑞先生和儿子秦思源都熟 , 我爱人和儿子也都拜访过她 , 所以谈起话来 , 比较随意 。 记得2018年我赴京公干 , 便道看了文洁若 , 未去见她 , 她还有点“吃醋” , 打电话时对我说:“我都快90了 , 再不看我 , 您就见不到啦 。 ”
本文图片
陈小滢 , 摄于2020.10.13
小滢16岁就生活在英国 。 2010年秦乃瑞先生去世后 , 她便叶落归根 , 回到北京 。 其子秦思源伦敦大学毕业 , 先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工作 , 研究中国文化 , 新千年初回国 , 到英国驻华使馆下属艺术部门任职 。 思源多才 , 十分热爱中国文化 , 10岁时便在电影《少林小子》中出演小和尚 , 干过现代艺术展览策划 , 在北京艺术界已有名气 。 近年来他热衷于搜集北京老声音 , 卓有成就 , 想要建立一个北京老声音博物馆 。 小滢归国后 , 思源替她在自己住的小区里租了房子 , 聘一保姆照料她生活 。 小滢虽已90岁 , 但精神矍铄 , 思维清晰 , 十分健谈 , 只是因搬家摔了一跤 , 行走不那么自如 。
她是一个爱心浓厚的人 , 沙发旁 , 小茶几上摆着许多布艺小动物 , 她如数家珍向我介绍它们的英文名字 。 她家的古董玩意特别多 , 有漂亮的明式家具 , 有座约三四百年历史的2米高大摆钟 。 她说这是老秦家祖传的 , 从英格兰搬回来的 , 上一次发条可以行走8天 。 书柜里书不多 , 大多是签名本 。 她说存在英国的数千册藏书全捐给老秦供职的爱丁堡大学了 。 她从书架旁取出一本《竺可桢日记》示我 , 那是允敏签赠他们夫妇的 。 我问允敏是谁 , 她说是竺可桢夫人 , 她三姑;又取出一本英文版《罗素自传》 , 那是罗素签赠她的 。 我十分惊讶 , 问 , “你见过罗素?”她笑着说:“那天赵伯伯(元任)和父亲去拜访罗素 , 叫我也去 , 正好那天我有事 , 父亲就把这本签名本带回来了 。 ”我最感兴趣的是其母凌叔华的一幅兰花小品 。 小滢曾送过我她母亲八幅兰花画作复制品 , 但其中没有这幅 。 小滢说这幅特别好 , 好在上有母亲的题诗:“无兰无竹无人赏 , 我自悠然画我诗 。 ”
本文图片
罗素在《罗素自传》上给陈小滢的题字
寒暄后落座 , 小滢忽然问:“你读过我父亲20世纪40年代写给我的信吗?”我说刚看过 , 在这一期的《新文学史料》上 。 小滢幽默:“那是一个老‘落水狗’写给小‘落水狗’的信 。 ”我窃笑 。 她接着又说:“我爹爹最爱我 , 这些信都是教我如何做人 。 从这些信中你可以看出我父亲为人真诚、厚道又爱国 。 ”我说:“怪不得抗战时你才14岁 , 就写血书要求当兵上前线 。 ”她说 , 这真是受父亲的影响 。 大概是为了对那“落水狗”做说明 , 她又说 , 其实许广平先生对我母亲很尊重 , 母亲曾经教过她 , 她称母亲为“先生” 。 小滢颇得意地说:“许先生在我的纪念册上题词称我是小滢妹妹呢 。 ”我说:“我知道你父亲很厚道 , 当年台湾出版你父亲的全集 , 梁实秋建议把你父亲与鲁迅笔战的文章收进去 。 你父亲坚决不同意 , 说过去了 , 就过去了 。 ”小滢听罢 , 点头一笑 。
本文图片
凌叔华的兰花小品
我问小滢最近还在忙什么?她说在整理父亲的遗著 , 每天8小时 , 与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先生合作 , 花了7个月的时间 , 把父亲1944年至1946年的旅英日记整理出来了 , 上海一家出版社拟于明年出版 。 目前她正在写英文自传 。
正谈在兴头上 , 那座历经几百年沧桑的大立钟 , “当当当”地响了起来 , 抬头一瞥 , 12点 。 一不留神 , 比原先约定多聊了一小时 , “相见欢”就此结束 。
本文图片
英格兰大钟
【陈小滢|真正的名媛,不言富贵,饱享诗书——访文洁若、陈小滢两位先生】离开了陈宅 , 那穿越时空隧道的钟声和往事似乎仍在耳畔萦绕 。
推荐阅读
- 养老金|2021年上半年办理退休,养老金核算的这些知识要把握
- 量化|量化大师麦教授:美好的不确定性
- 浪胃仙|泡泡龙的离世给所有吃播提了醒,浪胃仙顺势决定“转行”,新职业认真的吗?
- 脑梗死|脑梗死和喝酒有没有关系呢?爱喝酒的朋友,应该看看
- 米歇尔·戴斯玛克特|海奥华预言的真相,地球人被带到九级文明,揭开神话背后的秘密
- 减肥也能吃的小零食,营养美味,低脂低热量,多吃也不怕!
- 1碗面粉,不加水,锅里蒸一蒸,做香甜可口的发糕,比蛋糕还香
- 扇贝最好吃的做法,适合冬日里吃,做法简单好吃不腻,家人超爱吃
- 七种颜色的布丁吃过没有?软糯爽口,Q弹软糯
- 爱吃南瓜饼的收藏,外酥里嫩,香甜软糯,饭桌上必备,做法超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