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
_原题是:四川一县城 , 饭都吃不饱 , 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
四川的东北部有一个不起眼的县城 , 那里环境优美 , 著名风景区颇多 , 是旅游的必选之地 。 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 有谁记得这座县城曾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座县城名为西充县 , 走出最出名的人就是王瓒绪!
文章图片
【少将|四川一县城,饭都吃不饱,却走出1主席5中将14少将!】王瓒绪是晚清秀才 , 但国难当头 , 他毅然投笔从戎 , 成为新军第十七镇第三十三混成协队中的一员 。
1938年3月 , 王瓒绪任第二十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 , 后兼任四川省主席 。 5月 , 王瓒绪奉命出川到前线 , 先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常德会战、常衡会战等大型战役 , 大小战斗两千三百余次 , 共歼灭日军4万余人 , 成为西充县人民的骄傲 。
其实除王瓒绪外 , 西充县还走出了王成章、张竭诚、马书衡、王泽濬、孙黼5位中将 , 以及以赵壁光为首的14位少将 。
文章图片
说起赵壁光 , 那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 年轻时 , 他拿着3块大洋从大山中走出参了军 ,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 成为44军150师的师长 。 随后率领师部出川抗日 , 先后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 , 成为西充县人民的又一位骄傲 。
那么 , 是什么魔力令这座县城走出20位将级军官?专家们翻阅了无数资料终于找到了真相 , 随即沉默了!
据西充县志记载 , 抗战时期的西充县有人口32万 , 男性17万左右 , 要是除去老人小孩和妇女 , 成年男性约七八万 。 可以说 , 这七八万成年男性是整个县城的顶梁柱 , 但是8年后 , 男性总人数却降到15万 , 成年男性更是少的可怜 。
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因为穷!自古以来西充县都是个穷地方 , 甚至当地还流传着一则谚语“丰年!富民 , 无尽食白米之家;贫者 , 更数月不得白米一食!”由此可见 , 就算是丰年 , 还是有不少人吃不饱饭 , 那该怎么办呢?
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读书入仕 , 一条是当兵吃军饷 。 第一条成本太高 , 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得起学的 , 所以第二条路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那全县七八万成年男性有多少当兵的呢?
文章图片
四万!可以说是占了全县大多劳动力 , 估计当时的街上成年男性都成了“珍惜物种” 。 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大多都投到了王瓒绪的麾下 , 谁让和王瓒绪是老乡呢 。
1938年1月 , 原44军被编为第29集团军 , 王瓒绪任军长 。 这是一支典型的地方武装 , 百分九十以上都是四川官兵 , 其中光西充县人就占了三分之二!而20位将级军官中 , 有15位都在军中担任要职 。
同年5月 , 第29集团军奉命出川 , 奔赴抗日前线 。 当时走的时候有官兵6万6千人 , 后来又补充了4万5千余人 。 结果到1943年底 , 常德会战结束 , 11万人只剩下了2万 , 而能回到西充县的壮士则更少!
文章图片
由此看出 , 从西充县走出20位将级军官一点也不稀奇 , 没有才稀奇 。 抗战那8年 , 是西充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男性人口负增长 , 而这也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
人穷志不穷 , 说的就是西充县百姓 。 他们只有向前冲 , 才能保证后方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 。 他们没有退路 , 就像王瓒绪将军训诫士兵:“当了兵 , 吃了粮 , 就要打仗 , 就不能怕牺牲 。 退回西充县你也活不下去 , 那还等什么?向前冲!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 1碗面粉,不加水,锅里蒸一蒸,做香甜可口的发糕,比蛋糕还香
- 教你自制岩烧乳酪
- 春天湿气重,多喝这碗糖水,祛湿清热又甘甜,我隔两天喝一次
- 从小就馋此口,比肉香多了,几块钱做一大盘,咋吃都不腻
- 别再买坚果零食吃了,自己在家就能做,酥脆香甜,没有一点苦涩味!
- 剩米饭别再炒了,试试这样做,比蛋炒饭好吃一百倍
- 一碗糯米,半个南瓜,香甜软糯,好吃不上火,比南瓜饼香,太好吃
- 南瓜新吃法,不放面粉,柔软香甜,咬一口满嘴香,隔三差五做一次
- 3月必吃的6种「春菜」,降压减脂又刮油,错过又要等一年
- 春分,快手艾草青团的用料,没有一点难度,软糯可口,超简单又好吃的艾草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