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王永利:数字人民币替代现金只能是第一步( 三 )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是 , 目前央行声明建立免费的数字人民币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 。 在深圳试点过程中 , 数字人民币的支付结算也都是免费的 。 但数字人民币的收付毕竟不像实物现金那样 , 主要由收付双方自主操作 , 数字人民币收付都需要相关的运营机构和央行参与 , 运行成本必然会是非常大的 , 完全免费运行是否合理与可持续 , 值得仔细斟酌 。
需要指出的是 , 在央行数字人民币系统不对境外开放情况下 , 也就不可能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国际收付清算体系产生影响 。
二、数字人民币绝不应仅仅局限于替代M0
数字货币是对货币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的重要变革 , 是影响巨大的新生事物 , 很容易对货币金融乃至经济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 , 因此 , 国际社会普遍对此既非常积极 , 又特别谨慎 。
中国央行首先从替代M0入手推行数字人民币 , 并坚持二元运行模式 , 既可以大大减少人民币现金印制、投放、收付、保管、回笼、销毁全流程的成本 , 大大增强货币收付流通的合规监控等 , 又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变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 使数字货币更容易推出 , 并为更加深刻全面的变革积累经验 , 可以说是非常合理明智的选择 , 也由此取得了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

但需要看到的是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M0在货币总量的比重已经降低到4%以内 , 而且仍在不断降低 , 并且现金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彻底消除 , 这样 , 数字人民币的推出 , 如果仅仅局限于替代M0 , 其投入产出的实际价值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
所以 , 数字人民币绝不应仅仅局限于替代M0 , 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变革 。 可能的考虑是:
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央行“数字货币一本账”体系 。 该系统面向所有用户(包括境外用户)开放(开源) , 所有的社会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可以下载系统并在央行开立唯一的数字货币“基础账户” , 逐笔登记每一笔数字货币收付金额并保持账户适时余额 , 央行可以实时掌控所有数字货币逐笔的收付情况及数字货币具体的分布情况 , 实现对数字货币的全方位、全流程监控 , 大大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当然 , 基础账户只供核查 , 不办业务 , 不予计息 。

2、数字货币可以用于各类金融业务(包括发放贷款) , 尽可能替代所有货币 。 金融业务仍由各类金融机构办理 , 社会主体可以在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开立数字货币“业务账户” , 记录其开办业务时引发的债权债务变化及其结果 , 并按照约定进行计息 。 其中 , 商业银行还需要在央行分别开立借款账户与存款账户(存款账户也可以与基础账户合并) , 按照约定分别计息 。
3、每个社会主体的业务账户都要与其在央行的基础账户保持勾连关系 , 在账户实名制程度上可以适当区分、分档管理 。
社会主体发生数字货币收付时 , 其数字货币钱包载体要相互确认并生成业务加密勾联码 , 收付款双方分别将相关信息及勾联码同时传送央行及业务开户银行;业务开户银行根据收到的信息进行账务处理 , 调整客户数字货币账户余额 , 并要将相关信息发送央行 , 相应调整其存放央行的数字货币账户余额;央行分别将收付款双方发来的信息 , 通过业务勾联码进行碰对相符后 , 调整收付款双方的账户余额 。 另外 , 将收付款双方开户银行发来的信息 , 通过业务勾联码进行碰对相符后 , 相应调整两家银行的账户余额 。 数字货币收付清算流程可见下图:
金融|王永利:数字人民币替代现金只能是第一步
本文插图

这样 , 就形成了全社会在央行的“数字货币一本账” , 并形成数字货币在央行的“基础账户”与在金融机构的“业务账户”并存与相互勾连的格局 , 将推动货币运行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刻变革 , 但又不会对现有货币金融体系构成重大冲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