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王永利:数字人民币替代现金只能是第一步( 二 )


深圳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的试运行也进一步揭示出数字人民币落地运行的一些技术细节与可能的创新:
1、数字人民币二元运行模式的基本脉络
中签者需要下载央行统一的“数字人民币APP” ,然后在选定的银行(工、农、中、建四行选一)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 , 才能获取和使用数字人民币 , 手机成为数字钱包的重要载体 , 扫码确认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 由此可以判断:

A、央行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APP”获取数字人民币持有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 , 并在数字人民币平台上为每个持有者(还可以拓展到单位、金融机构等)建立备查账户 , 形成全社会在央行的“数字货币一本账” , 全面掌握数字人民币兑换、流通的全量交易信息 , 并可进行必要的监测分析;
B、指定运营机构同样需要下载央行数字人民币APP并开立账户 , 从而使央行成为数字人民币的清算中心 , 实现跨运营机构的互联互通;
C、数字人民币每一笔收付 , 相关信息都要同时发送央行 , 央行可以全面掌握所有交易信息 , 而数字人民币钱包运营机构则只能了解到与本机构钱包相关的信息 , 如果收付款双方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不属于同一运营机构 , 则每个运营机构都不能掌握交易双方的全部信息 , 由此可以实现数字人民币的“有限匿名” 。
 2、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 , 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实物现金
从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转入及实际使用后各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展示的画面看 , 从最初始的“¥200.00”到使用后“¥0.01”都有显示 , 根本不存在有人曾经设想的——数字人民币存在不同的票面金额、票面编号等因素 , 央行还将跟踪每一张货币的去向等 。

其实 , 数字货币只能是数字(可以到最小货币单位) , 而不应该再有不同金额的票面设定 , 否则 , 实际支付时 , 还会存在找换差额的问题 , 完全是画蛇添足 。 央行可以跟踪到每一笔数字人民币收付 , 根本不存在跟踪每一张货币去向的问题 。
同时 , 这也表明 , 尽管数字人民币定位于现金 , 但其运行却是基于账户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也不是物理的钱包 , 实质上就是在运营机构开立的特种存款账户 , 否则 , 钱包就不可能随同数字人民币收付而实时显示其余额 , 并对有关限额进行控制 。
这也进一步表明 , 所谓双离线“碰碰付”(NFC) , 并不是数字人民币不同于一般人民币最重要的特点 。 实际上 , 双离线“碰碰付”只能是一种小额应急的运用 , 而不可能是一种无条件的广泛应用 , 在具备通讯条件时 , 碰碰付的信息仍需要尽快传送给运营机构和央行 , 据以调整相关钱包和备查账户的记录 。 没有第三方账户体系的支持 , 仅靠手机等硬件进行“碰碰付”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 这也是NFC技术早已存在 , 却难以得到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 。 所以 , 大可不必过度渲染数字人民币的“碰碰付”功能 。
3、有可能对现有支付结算体系产生重大冲击

尽管央行并不直接面向公众办理数字人民币兑换和支付结算业务 , 尽管央行特别强调“为确保数字人民币广泛可得 , 且不对现有金融市场带来大的冲击 , 需充分发挥所有商业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数字人民币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 保持公平的竞争环境 , 确保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 充分调动市场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 但仔细琢磨 , 还是不难发现 , 数字人民币的推出 , 有可能对现有支付结算体系产生重大冲击 。
这是因为 , 数字人民币最重要的运行节点是央行统一的APP , 这就意味着央行才是数字人民币真正的收付清算中心 , 其广泛运行 , 不仅会对支付宝、财付通等专业支付机构的市场地位和盈利模式产生冲击 , 而且由于其无需与银行卡等银行账户绑定 , 也会对银行卡及其相关产业带来更大冲击 。 这可能是数字人民币带来的最大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