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来源:新周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自己挤破头要读的研究生 , 跟后面的就业错位严重10月14日 , 大连理工大学一位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微博留下遗书 , 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遗书中谈到了实验室机器使用不顺 , 谈到与导师沟通选题的诸多迷茫 , 谈到处在科研与考公的夹缝间的压力 。 当事人最终没有把矛头指向任何人 , 只说下辈子想做一只猫 , 不要再这么累 。遗书笔触很平淡 。 而没有怨天尤人的自我放弃 , 最让人破防 。这些细碎的情感和遭遇 , 拼凑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研究生形象——因为是普遍的 , 所以是可带入、容易感同身受的 , 经历过读研生涯的人 , 轻易就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代入感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很多人的生活轨迹:为了规避就业压力选择读研 , 对科研没有超高的热情 , 但也不讨厌 , 于是就这样进入了学术的汪洋大海 。 可还没摸到真理殿堂的门槛 , 先被疫情一个浪头打得想转方向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遗书中的部分内容正蹲在实验室的研究生们 , 看完兔死狐悲 , 一些在为考研焦虑的人 , 也因此开始迷茫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有些人把这次悲剧归于个人的心理素质问题 , 觉得当事人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 , 才这样寻求解脱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这位大V也因为这条评价上了热搜不过大部分声音还是在表达尊重和理解 , 坚持“未经他人苦 , 莫劝他人善”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这两种说法 , 其实都把目光放在了当事人本人身上:或者努力地从字缝里解读出懦弱、不负责任 , 想要进行某种道德审判;或者把当事人的经历悬置起来 , 自己不评判 , 也不忍心他人去触碰和评判 。但我感觉 , 这个悲剧 , 并不是只属于一个人的命运和悲欢 。或者说 , 这背后有一条来自文凭社会的魔咒 。 当事人会走到这个位置、选择这种方式 , 这个魔咒难辞其咎 。很多人本科毕业之后的学业生涯 , 都是循着“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这个逻辑 。如果要问为什么读研 , “热爱学术”只能算是一个小众答案 , 更多人还是把研究生抽象成一纸文凭 , 为了未来找工作时提高议价能力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但研究生的设立 , 指向的本就是学术研究 , 而非对口进入职场 。 没有对学术的热爱 , 一定程度上已经违背读研的初衷 。所以在“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的路上 , 许多人得不到“热爱学术”的支撑 , 走在第一个箭头的过程中 , 就行进得很痛苦——就像新闻里自述“为了逃避工作”读研的当事人 。当事人倒在了第一个箭头 , 没走到“拿到学历”这个节点 。另外还有一批人 , 读完研 , 倒在了第二个箭头上 , 在“拿到学历”之后 , 没能完成“找到工作”的跨越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 自己挤破头要读的研究生 , 跟后面的就业存在一种严重的错位 。 甚至会落入“学历越高的人 , 越难找工作”的怪圈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在研究生总体扩招之后 , 硕士研究生开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 。计划之中 , 学术型硕士延续传统的学术路线 , 专业型硕士则更偏向实用和就业 。看起来 , 这给专心向学和倾向就业的两种人提供了不同的出路 。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 , 学硕和专硕的差别并不很大 , 或者说 , 专硕和就业之间 , 并没有预想中那种良好的接口 。开篇新闻的当事人 , 读的就是更好找工作的专硕 , 但导师提出了跟学硕相近的学术要求:毕业必须发论文 。 这也是很多导师的选择 , 专硕会适当降低发表需求 , 但科研压力依然不小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此外 , 实习经历对于找工作至关重要 , 但如果导师的项目需要人手 , 那么实习机会很容易就被占用 。在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上 , 导师拥有难以撼动的权重 。“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