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摆渡人( 三 )

海葬摆渡人
家属望向海面 。 资料图 , 图源视觉中国她记得那个13岁小女孩的葬礼 , 严冬雪没有为女儿选择集体海葬 , 而是单独包了一艘小船 。 她和丈夫都是公务员 , 家境原本不错 , 但孩子先天心脏病 , 为她治病几乎掏空了整个家庭 。已经没有钱买什么奢侈的东西了 , 只有满船的鲜花 , 公主裙 , 还有各种各样李冬兰压根没有见过的小零食 。即便是这些 , 也是小女孩生前没怎么买过的东西 。 她不舍得花钱 。 严冬雪想起来去游乐园的时候 , 问女儿坐不坐旋转木马 , 她回答说不想 。 买冰淇淋也拦着 , 说不喜欢吃 。 虽然只有13岁 , 但她已经懂事得让母亲心痛 。李冬兰也不敢多问 , 说什么她就听着 , 偶尔安慰几句 , 你们还年轻 , 可以再生 。 但严冬雪总是很疲惫地回答 , 我都40多了 , 够呛吧 。后来严冬雪在家里找到一本女儿生前的日记 , 上面零零碎碎的记录着一些日常 , 还有“妈妈 , 我好爱你” 。 她崩溃了 , 像珍宝一样拿着 , 每天翻看 , 睡觉的时候也抱在怀里 。李冬兰忍不住对她丈夫说 , 最好把日记处理掉 , 不然她太难走出来了 。 但严冬雪怎么都不同意 。成为葬礼的司仪后 , 李冬兰和家属的联系更多了 。 她本是不爱抛头露面的人 , 也从不愿意让来访的采访人员拍照 。 一开始的葬礼主持是陈琦 , 但忙不过来了 , 他就假装生病嗓子哑 , 逼着李冬兰出场 。 没想到做了一两次之后 , 就换不回来了 。陈琦说 , 家属需要一个有些年长的 , 温柔的司仪 , 她们觉得放心 。 总有人在结束后来加李冬兰微信 , 后来她干脆就打出来贴在船上 , 反正之后的祭祀等活动 , 也需要再联系 。不知不觉她的微信上居然加了3445个人 , 其中只有不到10个 , 是她身边的亲朋好友 。 还有很多不会用微信的家属 , 号码存在手机通讯录里 。李冬兰再也离不开手机了 , 咨询的人 , 想要来祭祀的人 , 还有向她倾诉痛苦的人 , 一会儿不看就满屏的小红点 。 她怕对方着急 , 赶上饭点也会先回信息 。 “对别人来说 , 都是天大的事” 。陈琦发现 , 时间久了 , 她渐渐地成为了家属的一个倾诉渠道 。 有些人走不出来 , 也不愿意对家人说 , 怕她们担心 。 对不熟的人 , 她们更是把自己的伤痛裹得紧紧的 , 一句也不想透露 。但这些做海葬的人仿佛得到了豁免权 , 尤其是李冬兰 。她时常接到一个女人的电话 , 五十多岁 , 丈夫去世了 。 有时是在半夜快十二点的时候 。 接通后对方也不说话 , 就是先沉默 。 联系的家属太多了 , 李冬兰没有做备注 , 但每次见对方半天不吭声 , 就知道是她 。还有个失独的母亲 , 总是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给李冬兰发来大段大段的语音 , 讲女儿的从前 , 讲自己的心痛 。 更多的时候 , 李冬兰就只是听着 , 很少说话 。 她也会劝对方多去旅行 , 散散心 。 于是 , 到很久之后 , 她都经常收到那个姐妹发来的旅行照片 , 以及时不时的早安、晚安 。船员张程遇到的情况和李冬兰类似 , 却又不同 。 他三十出头 , 讲话耐心温柔 。 有外地来的家属 , 不管多远 , 他有空就开车去接 。 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容易就把他当成一个投射 , 他也乐得接下话茬 , “那就当我是你干儿子吧 , 下次来我带你去吃饭” 。海葬摆渡人
亲属向逝者骨灰作最后的告别 。 资料图 , 图源视觉中国每次见他和家属倾谈 , 同事们都会说他又多了个干妈 。 听得多了 , 张程觉得那些故事都有些相似 , 走不出的基本都是失去孩子的人 。 但每一个又都有着各自的不幸 。看多了这样的事情 , 他们也没有那么在意死亡了 。 但更想在活着的时候 , 好好活 。虚实之间能对外分享经历的 , 往往是那些遵循了家里老人愿望 , 真心选择海葬的家属 。过去的三年 , 王雨含每年清明都会和家人来到海边祭祀父亲王成 。 她们不会刻意地选择哪一片海 , 也不再登船出海 。 她觉得 , 只要有海 , 父亲仿佛就在身边 。王成去世时70多岁 , 年轻时曾是一名飞行员 。 每次开着飞机路过海面时 , 他都觉得很梦幻 , 仿佛天与海互相勾连 。后来他得了癌症 , 在人生的最后时期 , 向子女提出了海葬的要求 。 王雨含说 , 父亲其实还有另外的想法 。 他想到自己这些年祭祀 , 也就是到自己的祖父一辈 , 再往上的他也没有去过了 。 他不想麻烦子女 , 也不想自己的坟墓在未来无人记得 。家人们在一起开会商量 , 母亲原本是不同意的 , 但最后还是经不住王成的反复恳求 。 他是个爱节约的人 , 即便家里条件不错 , 最终王雨含为他选择的也是一场集体葬礼 。每年到了清明 , 都会有媒体来到陈琦的船上 。 他们拍下蓝天、海鸥 , 大海 , 降解罐 , 还有肃穆的人群 。 在评论里 , 年轻人最常见的字眼是美好、浪漫和感动 。海葬摆渡人
家属向海中抛洒鲜花 。 资料图 , 图源视觉中国时代看似在轰隆隆地前进 , 距离上一次被驱赶也过去了8年 。 在陈琦觉得稍微安心的时候 , 两个月前 , 船上突然来了几位民政局的工作人员 。他才知道 , 旁边有个商住两用的楼 , 开盘销售一直不好 , 房子卖不出去 。 老板觉得是他们做海葬影响了风水 , 向12315投诉举报了好几次 。 工商局又转给了民政局 。好在 , 工作人员调查了一番之后发现 , 陈琦的证件显示他们来到这里的时间是2012年 , 而那个楼盘是之后才开发的 。 如果要说陈琦他们有什么责任 , 未免有些牵强 。 对方好像也接受了这件事情 , 那天之后便没有了动静 。事情解决得顺利 , 但陈琦也会想 , 如果不是刚好自己先来 , 又得有多少麻烦?对殡葬的忌讳是一个普遍的心理 。 也正因如此 , 到现在李冬兰也没告诉几个人自己在做什么 。 知道她情况的同学、朋友 , 加起来一共也就三四个 。难以改变的 , 还有人们最终的选择 。 肖凡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 , 她记得 , 从小时候开始就经常听到这两个字 。 父母也经常会开玩笑说 , 等我们百年之后 , 也要海葬 。 但有一天她真的认真和父母聊起海葬的事情时 , 父亲不解地说道:“还真的有人会海葬啊?”这与陈琦的观察类似 。 他说 , 虽然近年来海葬的人变多了 , 但全国来讲也只占火化总人数的1%左右 。 每年他们经手的七八千例葬礼中 , 大约只有一千是大连本地的 , 还没有周边的一些城市多 。 “大连经济好 , 穷人相对少一些嘛” 。会来海葬的大多还是两个极端 , 对大海有超越性情结的 , 或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 而更为广泛的普通人 , 尽管对海葬有羡慕与好奇 , 但碍于观念以及种种人情世故 , 最终并不会是他们的选择 。陈琦一直在思考 , 怎样让更多的人接受 。 他的想法是 , 让葬礼更有仪式感 , 办得体面 , 走得也有尊严 。 他们这些年陆陆续续有了4只船 , 可以选择集体葬礼 , 也可以私人包船 , 去更远的海域 , 随自己的喜好来装扮 。 想办得奢侈 , 他们甚至可以去租豪华邮轮 。不过 , 几千年来“入土为安”、“厚葬”、“孝道”等观念依然是主流 。 几年前 , 陈琦的父亲去世了 。 尽管已经耳濡目染了这么多年 , 但他还是想葬在自家的祖坟里 。 陈琦和陈金都尊重他的意见 , 一句也没有劝 。但对于自己 , 陈琦早就想好了 。 他想葬在海里 , 把骨灰嵌在环保水泥制成的人工礁石中 , 再刻上自己的名字 。而李冬兰的想法 , 是在日复一日的眼泪里渐渐形成的 。 她说 , “下去的话 , 得有多少人认识我 , 我觉得挺好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