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家|本来鲜丁秀洪:社区生鲜最终决战一定在线上( 二 )


二是对存量的升级改造是最大的机会 。 以前做菜市场的 , 做大的连锁的 , 都希望能往小的业态转型升级 。
但是 , 大家又发现 , 线下店不管是开1万平米 , 还是200平米 , 都在往线上涌 。 大家认为 , 线上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
传统的生鲜店 , 在线上主要的变化 , 一方面是搭上了第三方平台 , 比如美团、饿了么 , 或者利用微信生态 , 自己做小程序、做拼团 。

融合
所以 , 怎么把线上线下一起打通是关键 。
我们是2012年开始在线上做生鲜 。 我们已经活了八年了 , 也是一个老企业了 。
线上生鲜的变化方向 , 一个是社区化 , 一个是线下化 。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
先看生鲜B2C 。 生鲜B2C面临着履约、获客成本的问题 。
最重要是履约 。 为了解决履约的问题 , 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做了前置仓的模式 。
在前置仓的基础上再往前延伸 , 既要解决履约问题 , 又要解决获客问题 , 就做了社区拼团——这也是非常火热的领域 , 很多资本涌入进来 。
另外一块 , 以盒马为代表的 , 很多线上企业做线下 , 做了“线上+超市”的模式 。
还有 , 像本来鲜这样的社区小店结合线上 , 一起解决生鲜的问题 。
大的逻辑 , 依然是解决时效的问题 。 时效是生鲜的生命 。
其实 , 生鲜所有的做法就是流量 。 生鲜的流量价值逐渐得到了行业普遍认同 。 做线下的想做线上 , 做线上的想做线下 , 都是要解决流量获取的成本问题 。
社区的生鲜连锁 , 我们认为会是线上往线下渗透的基础设施 。
未来生鲜的趋势 , 是以店为基础复合叠加 。 店产生流量 , 在门店的基础之上 , 如何把流量变现放大 , 这会是未来生鲜行业共同面临的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
模式上 , “社区店+社区团+B2C” , 或者“社区化和线上” , 双方要进行融合 。 然后 , 门店是基础 , 最终的决战一定是在线上 。
因为店的优势就是离用户近 , 有天然的流量 , 但是店的物理局限性 , 又限制了它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

本来鲜
我们在生鲜的探索 , 结论是六个字:一寸近 , 一寸金 。
“近”是指“离用户近” 。 我们要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设计模式 。 如何离消费者更近 , 满足他们的需求 , 我们就离“金”最近——就是赚到钱 。 做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赚钱 , 只有离消费者更近才能赚到钱 。
在2017年 , 本来鲜在成都推了2000平米的体验店 。 是最早从线上的B2C公司转型做线下 。 当时 , 这个店是离客户是比较远的 。
2018年 , 我们就想把门店开得离用户近一点 , 当时推出了200~400平米的2.0门店 , 但是感觉还是远 。
2019年 , 我们尝试了在100平以内的小店 , 主要是把用户刚需、高频的生鲜需求满足掉 。
到今年 , 我们在摸索的是 , 在小店的基础之上 , 如何把线上线下完全融合起来 。
以门店为基础的叠加 , 本来鲜3.0门店思路是这样的:首先 , 我们开的不再是一个店 , 而是提供一套社区服务的解决方案 。
(本来鲜是)一个线下店 , 这是大家看得到的 。 同时 , 还是一个线上店 。 我们有一个线下的店长和线上的店长 , 是“双店长制” 。
我们以前是做的一个店长、一个副店长 。 副店长专门做线上 。 但是发现这个模式搞不定 。 折腾了好几个月 , 发现这个走不通 。
现在 , 我们的线下店 , 还同时是一个服务中小企业的团购平台 。 每个社区住了各种不一样的人 , 社区生鲜店的很多顾客是中小企业的老板 , 他们也有很多的需求 。
同时 , 我们在社区生鲜店基础上尝试“海淘” , 效果也非常不错 。 所以 , 我们认为线下店也是一个海淘平台 。 是一个幸福社区的基础设施 。
当然 , 我们还会不断地进一步叠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