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名媛”拼团,电商换代?( 二 )


新零售的概念可以很宽泛 , 其实拼多多模式本身也是一种新零售 , 但是作为理念提出者的阿里 , 它的新零售为何不温不火?
为此 , 有评论人士讲道:“要想新 , 得先把自己清空 , 回到婴儿状态 , 对一切未知 , 不预设立场 , 否则只会在惯性驱使下回到原点 。 ”对此互联网江湖团队也表示认同 , “船大难掉头”的惯性思维成为阿里转型的“阿喀琉斯之踵” 。
阿里的确不差钱 , 到处买买买 , 期望以场景的多元化来实现流量获取的多元化 , 但最后的终点呢?嘴上说不要 , 身体却很诚实 。 结果似乎永远都是to淘宝、天猫 。 例如投资小红书 , 看似在布局内容社群电商 , 但最后依旧是为淘宝天猫服务 。
此外 , 拼多多模式之前是“看不见的市场” , 是存在但没人挖掘的新大陆 , 而盒马鲜生等阿里新零售模板是在创造市场 。 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 , 发现与创造最大的区别在于需求的真实性 。 就像新大陆被发现会引起许多人前往开发 , 被发现的真实市场一旦被发掘市场会被自动激活 。 而被创造的市场就像是在“围海造地” , 在一开始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 , 需要不断教育市场、修订模式 。
总结来看 , 淘宝和拼多多 , 一个是平台思维 , 一个是社交分享思维;一个是商家在中心化商场 , 另一个用户在多中心(或者去中心)分享 。 拼多多对淘宝最本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货的中心论到人的中心论
传统货架电商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如何通过二选一等方法掌控商家 , 其商业模式的根基也是要服务商家 , 而不是服务消费者 。 而拼多多的去中心化模式 , 一个个分散的个体成为节点进行辐射 , 形成网状结构 , 促成一种从货到人再到人这样一个流程 , 通过有限的SKU , 增加货和人的匹配效率 。 并借助社交和算法 。 社交平台持续降低流量成本 , 减少消费者决策时间 。
*从到处“买水”到安装“自来水”
到处买买买 , 有成功有失败 ,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 从来没有战无不胜的投资人 。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会给人一种饮鸩止渴的感觉 , 因为消费互联网的盘子很大但也有限 , 总有买不到流量的时候吧?与其“买水”倒不如装“自来水” 。 一个是用户在被引导 , 用户听话与否另说;另一个是用户主观行动 , 这也是形成病毒性传播的基础 。
“去中心化”作为一种更广泛的商业形态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推崇 。 但由于自身惯性因素 , 阿里的多元场景布局更像是一种伪去中心化 , 自己没能突破搜索电商的条条框框 。 只是一个个“洋务运动”的重复 , 改变不了什么本质 。
社交|“名媛”拼团,电商换代?
图片


物极必反与否极泰来
效率革命下的话语权迭代?
关于拼多多的成就 , “中关村(000931,股吧)第一才女”梁宁曾这样讲道:“一条大河一定不是凭空产生 , 或者是被一场大雨所成就的 。 它是由于山体运动、山势走向才能成就一条大河 。 ”
事实也的确如此 , 拼多多速度的达成离不开相应的天时地利 。
为什么拼多多在刚刚推出时不被看好?那是因为不少人认为它并不算什么新物种 , 只是过去O2O时代拼团、团购的改头换面 。 确实 , 如果时间往前倒推几年 , 拼多多恐怕也没有现在的成绩 , 当我们回归零售产业的底层演化逻辑或许对此能有更明确的认识 。
PC时代 , 搜索取代了门户成为电商入口 , 逐渐形成双边网络结构 , 同一入口汇聚了买家和卖家 , 商家与消费者形成良好互动和正向循环 , 进而形成供应商网络效应和消费者网络效应 , 提高了人与货的匹配效率 。
但任何网络总会有一个阀值 , 过了这个阀值就开始流失 。 用户方面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 而品牌商方面同样也出现了瓶颈 。
在这一方面 , 河南洛阳一白酒厂经营者刘国昌对互联网江湖团队讲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