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为何?他的一生是无法复制的传奇


黄纬禄|为何?他的一生是无法复制的传奇
本文图片
巨浪一号发射场景 。 资料照片
今年10月12日 , 是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38周年纪念日 。 38年前的那一天 , 在渤海某海域 , 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 , 呼啸着飞向碧空 , 在海天间绘出一幅壮丽景观 。 自此 , 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
许多人并不知道 , 巨浪一号总设计师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黄纬禄 。 他倾尽毕生心血为国铸“剑” , 第一枚弹道导弹、第一枚搭载核弹头的导弹、第一枚潜地导弹……中国战略导弹事业的每个里程碑都镌刻着他的名字 。
黄纬禄:托举“巨浪”啸九天
■杨元超 王乐萍
黄纬禄|为何?他的一生是无法复制的传奇
本文图片
黄纬禄工作照 。 资料照片
“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大家伙’ ,
帝国主义就不敢侵犯我们了”
2019年10月1日 ,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上 , 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压轴出场 , 引发现场观众阵阵欢呼 。 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 , 从常规导弹到核导弹……“东风快递 , 使命必达” , 尽显我国战略力量“王牌”的崭新风貌 。
车辚辚 , 长剑行 。 这一刻 , 你是否想到 , 60多年前的中国 , 除了黄纬禄之外 , 很少有人见过导弹?
然而 , 60多年过去了 , 一声声“地火天雷”震耳耀目 , 由黄纬禄等功勋科学家亲手打造的大国长剑 , 托举起民族的尊严 , 忠实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
黄纬禄的一生 , 是无法复制的传奇!
传奇的起点 , 要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 。 1943年 , 他赴英留学 , 寻求科学救国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他有幸看到英国缴获的德国V-2导弹 。 看着导弹复杂的“五脏六腑” , 黄纬禄感慨地说:“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大家伙’ , 帝国主义就不敢侵犯我们了!”
上世纪50年代 , 新中国面临着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 , 危机重重 。 为此 , 毛主席发出了“核潜艇 ,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 。
核潜艇上需要携带装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 , 才能构成一个国家的二次核打击能力 。
1957年 , 在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 , 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
当时 , 我国导弹事业是从零开始 , 大多数技术人员没搞过导弹 , 基本上是半路出家 。 黄纬禄鼓励大家:“搞研究 , 就像爬山一样 , 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 , 再高再陡的山也能登顶 。 ”
从此 , 黄纬禄和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 , 隐姓埋名、艰苦攻关 , 开启了我国导弹研制的新征程 。
他们白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 晚上挑灯学习外文资料 , 以会战式的工作强度搞研究 。 多少次失败 , 才可以换来一点点进步;多少次进步 , 才最终换来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
研制东风二号时 , 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 。 黄纬禄发明了“抗饿新疗法” , 晚上加班肚子饿得厉害时 , 就把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 , 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
在很多人眼里 , 黄纬禄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 可面对导弹 , 他十分严苛 。 他常说:“一枚导弹凝聚成千上万人的劳动 , 一颗螺丝、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现一点问题 , 都可能导致整个试验失败 , 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 ”
一次导弹测试 , 某继电器偶发一次不吸合现象 。 再测试几十次后 , 这种现象没有出现 。 有人认为 , 可能不是继电器的问题 , 不想再复测了 。
黄纬禄严肃地说:“我们搞科学的就要有科学态度 , 不能‘大概’‘可能’ , 一定要抓住‘偶尔’不放 。 ”经过不懈努力 , 他们发现了残存在继电器衔铁上的一块微小铁屑 , 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