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九 )

 

但在影片中 , 赵钟荪仅在最后借叶嘉莹的好友刘秉松之口出现一次:“哎 , 那个赵钟荪 。 ”更多情感 , 只能从叶嘉莹避而不谈、欲言又止的地方细细体味 。

 

叶嘉莹曾提出 , 诗词之美 , 是“弱德之美” , 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之下 , 不得不自我约束和收敛以委曲求全的一种品质 。 而“弱德之美”也是叶嘉莹本人品格的最好概括 。

 

叶嘉莹本人“弱德之美”、“淡而化之”的性格 , 也是导演陈传兴选择如此讲述的原因 , “当你穿透了人生的颠沛流离、周遭的亲人伤亡和情感上的不悦 , 走过这些非常大非常大的困难 , 最后终于都放下了 。 既然都放下了 , 我们却要回过头用一种浓重的、浓厚的大笔触表现 , 那不是太抵触了、也太不真实了、也太残酷了吗?”

 

整部纪录片 , 陈传兴用四合院的结构串起 , 由门外、脉房 , 到内院、庭院 , 一层一层直到厢房 。 同时也把叶先生和诗词的关系 , 叠影在这座巨大的回忆宫殿之中 。

 

陈传兴希望借《掬水月在手》来讨论“诗与存在”的关系 , 也即海德格尔“诗作为存在的居所” , 于是采用了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现已拆除的四合院老宅 , 来一进进讲述她的人生 。 影片开头 , 叶嘉莹翻看相册中的旧照片 , 指认老宅的方位:“这是大门……这是踏马石……这是西厢房……”其实就已定下了影片的结构 。

 

另一方面 , 四合院又叠加着更多的隐喻 。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渡海来台后 , 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 , 院子却门窗紧闭 , 她怎么都进不了门 , 只能长久地徘徊于门外 。 四合院于她 , 是美好的童年、是记忆的安全港、是回不去的故乡 。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掬水月在手》剧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