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七 )

叶嘉莹曾提到 , 自己在五十年代生活最艰难时期 , 是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中的一句“众生造众业 , 各有一机抽”犹如当头棒喝 , 让她猛然惊醒 , 意识到人世间的因缘、业缘和遇合都各有因果 , 于是她决定坦然承受 , 不再计较 。 时隔多年 , 她再去查这首诗 , 才发现当时是自己的误读 , 王安石的原句为“众生造众恶” , 但这全然无改她从诗歌中获得的慰藉 。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你是否曾在叶先生的某首诗中看见过自己?”我问导演陈传兴这个问题 , 他迟疑了一下 , 给出了《向晚二首》这个答案:

向晚幽林独自寻 , 枝头落日隐余金 。

渐看飞鸟归巢尽 , 谁与安排去住心 。

 

花飞早识春难驻 , 梦破从无踪可寻 。

漫向天涯悲老大 , 余生何地惜余阴 。

这两首诗作于1978年 , 在电影中亦有出现 。 彼时身居加拿大的叶嘉莹向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 , 申请回祖国教书 , 但尚未收到回复 , 去留未定 。 散步时的归鸟激起了她无尽的思乡之情 , 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不知何时才能归乡 , 她写下了这两首绝句 。

 

而陈传兴曾留学海外多年 , 在法国的第十年 , 他必须要作出决定 , 是留在国外 , 还是回到台湾 。 最后 , 他选择回到故土 , 因此对于叶嘉莹的感受 , 他可谓心有戚戚 。

 

诗词带来的强烈共鸣 , 可能正是《掬水月在手》与一切诗歌的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