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十 )

此外 , 陈传兴运用了大量的空镜 。 从寺庙到古迹 , 从壁画到浮雕 , 看似无意又实有所指 , 《嫦娥》一诗配了洛阳的雪景 , 《锦瑟》则是陶器 , 观众尽可能从中作出自己的投射和想象 。

 

于是 , 《掬水月在手》成了陈传兴有意搭建的一座迷宫 。 至于对这座迷宫的解读 , 有人乐在其中、津津乐道 , 也有观众认为这导致了纪录片主角与影像之间的断裂 。

 

“这其实是高度危险的 , 讲难听一点 , 咬起来伤牙 , 很硬、很生 , 而多数人只爱吃松软甜腻的食物 。 人们评价一些电影‘烧脑’ , ‘烧脑’其实只是一种游戏、一种商业操作、一种烧钱 。 真正的‘烧脑’ , 不是短短90分钟、120分钟可以烧完的 , 而是电影结束之后你还会带着燃烧过的烧焦痕迹入睡 , 这才叫做可拍 , 可是这也正是迷宫里好玩的、高度挑战的地方 。 ”

 

这样看来 , 陈传兴或许不太在意《掬水月在手》是否能让观众足够喜欢 , 但他无疑希望发出一次邀约——“在这个手机屏幕支配一切、动漫文化横扫一切的环境下 , 我想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去压着年轻世代说 , 你们必须要读、你们必须要看 。 我们只能说 , 你看 , 我向你发来了一张邀请函 , 这是一场舞会的邀约 , 仅此而已 。 ”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 。 作者:肖舒妍;编辑:走走;校对:危卓 。 题图素材来自电影《掬水月在手》剧照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