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今天 ,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叶嘉莹的传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登陆艺术院线首映 。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叶嘉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 叶嘉莹 , 号迦陵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 ,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 。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 博士生导师 ,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

在公映之前 , 影片进行了一系列点映活动 , 有影迷感喟于纪录片将叶嘉莹丰富复杂的一生融于云淡风清的讲述;也有评论认为这是影片的不足之处 , 线索太多而缺乏聚焦 。 但对于这样一部文学纪录片来说 , 它无疑在公映前已经吸引了诸多关注与讨论 。

实际上 , 《掬水月在手》是导演陈传兴《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系列纪录片的一部最新作品 。 而文学纪录片这一独特的形式 , 为何能吸引人?当文学与影像融合在一起 , 它们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影片公映前 , 我们采访了导演陈传兴 , 总制片人廖美立 , 制片人、副导演沈祎等片方主创 , 共同解析文学与影像碰撞背后的故事 。

撰文|肖舒妍

2011年4月 , 6部以“他们在岛屿写作”为主题的文学纪录片在台湾同时上映 , 看似小众的题材却在院线接连放映五周 , 票房突破400万新台币

(折合人民币约88.6万)

。 这6部分别以林海音、余光中、郑愁予、杨牧、周梦蝶、王文兴等文学大师为主角的传记电影 , 不仅搅动了台湾文坛 , 成为当年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事件 , 也在两岸三地悄然流行 。

 

《岛屿》系列在大陆的正式公映要等到两年后的2013年 。 但是心急的大陆观众早已通过盗版碟一睹为快 。 “影片在台北书展正式发行后 , 一个礼拜之内 , 大陆就有盗版碟了 。 我在北京三里屯能看到精装版盗版 , 去旅游时在青海也能看到盗版 , 回到广州时还有同事告诉我 , 一个卖盗版碟的老板说他把这六部都看了 。 ”《岛屿》系列的总制片人廖美立早年在接受采访时曾笑言 , 《岛屿》之流行可见一斑 。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