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味仙女|《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所呈现的文学真实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 该电影拍摄于1993年 。 当时的姜文29岁 , 在电影这个圈子里已经摸爬滚打了8年 , 也通过各种优秀的作品获得了不少表演的奖项 。 但他从未担任过导演 , 于是 , 几经周折 , 与香港制片人文隽合作 , 拍摄了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 这部电影完美地诠释了姜文导演的风格 , 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 而主角夏雨 , 也凭借着这部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到了影帝的称号 。 本文将试着通过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中的真实性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赏析 。
电影开机之前 , 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北京 , 姜文为了“腌制”演员 , 使每个演员都能真实地展现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 将演员带到了北京良乡的某个部队汽车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训 , 每天耳濡目染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歌曲和报刊 。 无论是对演员的训练 , 还是姜文导演童年类似的经历 , 都为电影的真实性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 使得“所有的事物被展示时都有着现实的触摸感和亲切感”同样的 , 这也是电影能生动形象表现出那个年代的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基础 。
一、分析影片贴近生活的真实性①人物性格和人性的真实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少年时期的马小军在某个夏天遇到了“梦中情人” , 由此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故事 。 第一人称的讲述方法让我们更贴近主人公的思想情绪 , “接过这个人称代词的身份和责任 , 从而使本文产生非任何其他叙事方式所能企及的效果” , 主人公马小军和几个伙伴的年龄大约是十六七岁 , 正是懵懵懂懂却正在成长的青春期 。 姜文导演通过各种小细节将少年的性格和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 同一个人 , 在不同的群体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 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将电影的真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 让电影和观众的距离感减弱了许多 , 使两者变得更加亲切 。
之后发生了打群架 , 马小军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 , 没说几句话后 , 就用板砖和棍子殴打了对方 , 打得对方鲜血直流 。 不出所料 , 马小军在伙伴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 马小军在伙伴中的地位 , 在他看来 , 比大多数人高 , 但与胆大手黑的刘忆苦相比较 , 他又有些敬畏 , 有些不服 , 甚至隐隐约约带着点自卑的情绪 。 这就使他想在某一方面与刘忆苦进行比较 , 希望能胜他一头 。 电影通过几件少年男孩做的“出格”的事 , 刻画出了以“马小军”为代表的少年男孩之间相互争面子、相互不服的鲜明性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