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梁祝》六十年《情殇》来和鸣 本周日晚上音歌剧院上演

:原题为_上观|《梁祝》六十年《情殇》来和鸣 本周日晚上音歌剧院上演。
“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在工作室里 , 85岁的作曲家陈钢唱起这两句 。 秦观《鹊桥仙》的名句 , 曾被父亲陈歌辛用锡剧写过 。 父亲去世后 , 母亲常常唱起 。
去年 , 陈钢的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在“上海之春”首演 , 前奏和尾声皆是这两句词 , 由昆曲演员沈昳丽唱起 。
很多人没想到 , 在陈钢和何占豪共同谱写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60周年之际 , 这位耄耋老人还能捧出新作 , 给观众惊喜 。 今年恰逢陈钢从教60周年 , 陈钢交响作品音乐会《奉献》将于本周日晚在上音歌剧院上演 , 《梁祝》和《情殇》将同台演出 。 陈钢说:“《梁祝》的精神是破茧成蝶 , 60年后要用新作品去回应 。 我很高兴《情殇》没有重复《梁祝》 , 《情殇》对得起《梁祝》 。 ”
【上观|《梁祝》六十年《情殇》来和鸣 本周日晚上音歌剧院上演】昆曲交响乐碰撞出的杨贵妃
陈钢的工作室藏在上海音乐学院校园里 。 绕过几幢不起眼的矮屋 , 爬上狭窄的木质楼梯 , 推门进去 , 陈钢正跟学生在交流 。 房间虽小 , 全按作曲家的想法装修:挑高的屋顶、古朴的壁炉、满墙的书和唱片 。 最吸睛的是房间大胆的配色:墙面是黄色的 , 拼接瓷砖是粉色的 , 窗帘是彩色条纹 。 “我喜欢撞色 。 ”陈钢说 , “一撞就有火花 , 就吸引人 。 ”陈钢坐在椅子上 , 穿着红色格子衬衫 , 发型一丝不苟 。
《情殇》的总谱出版时 , 设计被陈钢“枪毙”过好几稿 。 封面去掉繁琐的图案 , 只用绿底金字 , 简单的色彩碰撞 。 “金色很适合杨贵妃 。 至于这绿色 , 象征着爱情的长青 。 ”
在音乐上 , 《情殇》也是一种碰撞——昆曲遇见交响乐 。 十年前 , 陈钢就想过以杨贵妃为主题写一幕清唱剧 。 灵感来自意大利作曲家梅诺蒂的《电话》 , 女主角以打电话的形式回顾往事 。 “原来一个人也可以演歌剧 。 我脑海里浮现出杨贵妃临死前 , 在马嵬坡回忆自己一生的场景 。 ”
想法有了好几年 , 始终没落笔 , 直到和昆曲演员沈昳丽先后合作了“戏曲风三重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惊梦》《三轮车上的小姐》 , 《情殇》的眉目也渐渐清晰起来 。 昆曲精致、入味 , 交响乐宏大、有表现力 , 他要让昆曲跨界交响乐 , 谱写出一个中西结合、古今交融的杨贵妃 。
《情殇》除了前奏和尾声 , 分舞宴、惊变、埋玉三部分 。 舞宴是云想衣裳花想容 , 两情相悦;惊变是风波陡起 , 陈钢用了许多现代作曲技法 , 表现战场 , 表现贵妃内心惊慌、无奈、痛苦;埋玉最为揪心 , 陈钢用了昆曲曲牌“集贤宾”的调子 , 是悲凉的低音、死前的独白 。
在《情殇》里 , 沈昳丽舍去漂亮戏装、优美身段 , 化身一件“乐器” , 只用音乐来传递情绪 。 杨贵妃与唐明皇诀别 , 乐队走向高潮 , 她一句念白“陛下、陛下、三郎”痛彻心扉 。 结尾 , 打击乐手用尽全身力气向大锣上一捶 , 观众如梦初醒 。
一个“情”字贯穿创作生涯
写过祝英台、王昭君、杨贵妃 , 有人问陈钢:怎么总写古代女性?
陈钢引用作曲家瓦格纳的话:女性是人生中的音乐 。 女性集爱与美于一体 , 是艺术永恒的话题 。 “梁祝是青春懵懂的纯情 , 王昭君是深情 , 杨贵妃是悲悯之情 , 她们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爱与美 。 ”
他说自己24岁写《梁祝》时 , 恋爱经验空白 , “祝英台就是我的恋爱 , 想象中的恋爱” 。
《王昭君》1986年由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在沪首演 , 被誉为《梁祝》姊妹篇 , 这次将由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演出 。 陈钢心目中的王昭君 , 更加深刻 , 传递出经过人生坎坷的大爱 。
而《情殇》 , 写的不仅仅是杨贵妃的爱恨情仇 , 陈钢希望它能传递对人类的悲悯之情 , 一种“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