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愿军通信兵黄吉福:“我是替战友活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三 )
1953年夏季反击战 , 16军奉命向前线急行军 。6月是朝鲜的雨季 , 天天下雨 , 通信排的装备都需要马拉着过河 。荣凤岐说:“我就在马的两侧保护着装备 , 人两次倒在了河里 , 但装备完好无损地到达了阵地 。”
通信兵抄收电报是看家本领 。入朝之前只有学习经历没有实战经验的荣凤岐 , 也是在挫折中开始成长的 。“刚开始独立值班时 , 不到100个字的电报 , 抄了40分钟 , 字码掉得稀里糊涂 。”于是荣凤岐反复地练、拼命地背 , 并创新使用分段拍发的办法 , 终于一步步成长为业务骨干 。1956年时 , 他已经是32师通信分队教导排排长 , 开始培养新的骨干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荣凤岐近照(受访者供图)
“部队的神经 , 首长的耳目”
从1953年3月打坑道任务结束开始电台值班 , 到7月27日签订停战协定 , 荣凤岐执行了两次引以为傲的重要任务 , 他说:“那时候来了艰巨的任务 , 大家都争着去 , 都觉得把最难的任务交给自己是组织的信任 , 光荣!”
1953年4月 , 师里要派3名报务员带一部电台去师前方指挥部执行任务 , 荣凤岐光荣在列 。“去的时候遇到了敌机轰炸 , 还算顺利 。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一次电台出现故障 , 需要回师部修理 , 遇到了大麻烦 。”荣凤岐说 , 他抱着电台坐在车里 , 山路崎岖不平 , 因为怕遭遇敌机 , 也不敢开灯 。但还是被美国的飞机发现了 。
听到空袭警报 , 同车的电话兵可以抱着电话机到隐蔽地方 , 但荣凤岐怀里的电台太重转移不了 。“我就抱着电台在车里守着 , 当时就想 , 人在机器在 , 炸了就一块死 。”荣凤岐说 , 幸运的是敌人投弹炸到了别的地方 , 他这个地方没挨炸 , 电台保住了 。
1953年7月2日 , 停战谈判到了关键时刻 。32师接到任务 , 派8名报务员带两部电台到距离三八线十公里的高岩山坑道执行通信任务 。“8人名单没有我 , 特别难受 , 我就反复找领导请战 。讲自己的决心、讲业务能力 , 最终说服了领导 。”
在高岩山坑道的25天是距离胜利越来越近的25天 。荣凤岐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地工作 , 高度紧张地抄收每一个字码、每一份电报 。荣凤岐说:“通信兵虽然不扛枪 , 但我们是部队的神经 , 是首长的耳目 。我们要用自己的手指和耳朵顶上他几个团、几个师 。”
【人物简介】
荣凤岐 , 1933年12月出生 。1952年12月随16军32师通信连无线电排入朝作战 , 任报务员 。1958年随部队回国 。1971年12月任48师(原32师改称)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 1978年9月转业到辽宁省电子计算机学校(2000年并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963年晋升上尉军衔 。
志愿军老战士薛广文:两次赴朝 亲历反细菌战
参考消息网10月14日报道(文/李宇佳)
如果没有战争 , 如今年逾九旬的薛广文老人也许会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样 , 经历着专心求学、顺利工作、安稳成家的平凡人生 。而历史的车轮却从来不会行进在“如果”之上 , 这也注定了薛广文与众不同的人生 。
“我17岁即将从卫校毕业的时候 , 还没想过要当兵 , 也没想过两次奔赴朝鲜战场 , 当兵后也没想过能活着回来 。”薛广文老人感慨道 。
“我是个医务兵 , 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这位朴实的山东老人说 。
树枝铺木板就是“手术台”
1950年10月25日 , 时任第38军警卫营卫生所调剂员的薛广文随部队从吉林省辑安市(今集安市)出发 , 奉命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
与集安隔江相望就是朝鲜的满浦市 , 而此时的满浦 , 早已是一片火海 。“房子全没了 , 死人到处都是 , 有时候就在我们的脚边 。”薛广文摇头叹息道 。
就在这一片废墟和尸体之中 , 年轻的薛广文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朝鲜婴儿 。
推荐阅读
- 抗美援朝,美军|120米“空中拼刺刀”击落美军战机,这位抗美援朝老兵回母校和学生聊报效祖国
-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第一军事助手,上门找主席最多,敢从床上叫醒
- 志愿军|吓破敌胆!志愿军一人俘获63名俘虏用的一杆什么样的枪?
- 志愿军|“19天生产10万把军镐”
- 冲锋枪|志愿军吓破敌胆的“战力倍增器”
- 坦克炮|盘点抗美援朝经典武器:“喀秋莎”给侵略者带来灭顶之灾!
- 抗美援朝|苏联英雄飞行员秘密抗美援朝,成空军元帅,苏联解体郁郁而终
- 美国|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是一场人民战争?
- 武警|武警北京总队执勤六支队组织官兵参观抗美援朝主题展览
- 傅敬芳|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记忆——傅敬芳:很幸运,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