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当农民成为“艺术家”( 三 )


艺术的魅力 , 让定汪村的青年人出去了又归来 。
和当地很多同龄人一样 , 罗运恩不到20岁就外出打工 。 他在广东、广西、浙江的工地上奔走 , 打桩工、木工、泥工、电焊工什么活都接过 , 什么力都出过 。 8月下旬 , 他在抖音上偶然刷到了家乡正在进行艺术改造的视频 。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 一天又一天 。 ”罗运恩说 , 越看他就越坐不住 , “心都飘起来了” 。 他做了一个决定:辞掉现在的工作 , 回乡和大家一起搞艺术改造 。
“万事开头难 。 我回乡发展 , 是为了带动更多的乡亲们靠这条路强起来 。 ”罗运恩说 。
在“十三太保”之外 , 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也来到定汪村 , 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 “通过当地百姓喜爱的花椒、蔬果等植物进行庭院设计 , 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艺术 。 ”宁波插花艺术家秦雷说 , 当他来到定汪村 , 就爱上了这里 。
乡村里的艺术气息 , 不挂在金碧辉煌的展览馆里 , 而深埋在孕育果实的土壤之中 。 在“十三太保”眼里 , 口耳相传的历史 , 家长里短的故事 , 一种“我能”“我会”的自信 , 一份“我行”“我上”的勇敢 , 都是艺术“种子”最真实的外露 。
“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 , 当这颗种子真正长成参天大树时 , 大山深处那一张张素面朝天的面孔 , 将由内而外散发着光芒 。 一场古老村落的全新革命 , 或将从这样的一个个积极的正向改变开始 。 ”丛志强说 。
(五)
9月初 , “十三太保”由晴隆返回宁海 。
葛诗富说 , 临别前的那一刻 , 他们13人与定汪村村民一一拥抱 。 “有好几个人总是半推半搡着不上前 , 背对着我们往后走 。 其实 , 他们是在偷偷抹眼泪 。 ”
大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 “十三太保”把尚未来得及改造的地方画成了详细的图纸 , 交到了定汪村村民手中 。
“我们明白 , 你们不用担心 。 这样的好事 , 你们不用叮嘱我们也会继续干!”村民们说 。
“罗昌鸿 , 上次那块破板改成的门匾上 , 你都题了啥字啊?”葛诗富问 。
“未来书院 。 ”罗昌鸿说 。
走进罗昌鸿的家中 , 书籍已在书架上放满 , 他跑遍全村找来的石磨和瓦片 , 一字排开镶在了墙头 , 而书院外建成的围墙 , 粉刷后成了村里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自由涂鸦的地方 。
“十三太保”觉得 , “未来书院”这个名字“取得好” 。 或许 , 艺术振兴乡村的奥妙就藏在孩子们的笑容里 , 藏在无尽的知识中 , 藏在充满希望的未来里 。
用艺术点亮乡村 , 还受到了一些外国学者的关注 。 来自波兰的哲学博士阿图尔(Dr. Artur Rega)和马格达莱纳(Dr. Magdalena Gimbut)任教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他们近期的课题是致力于研究艺术与社区的关系 。
来到葛家村参观之后 , 阿图尔说 , 他们观察了许多艺术实践 , 但葛家村的“创意”很独特 。 “他们把抽象的艺术变成了可接近的和容易理解的事物 。 对于一个社区而言 , 我们发现 , 艺术会让人们学会借鉴、更加团结 。 ”
马格达莱纳说 , 他们相信对贵州等中国相对落后的地方 , 这样的模式同样可以有推广的机会 , 因为这样的实践不需要很大规模的投资 , 但却真正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态度——人们因为艺术的加入 , 而用更积极的心态保护环境 , 参与社区村庄建设 。
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办主任李贵军认为 ,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 绝不仅仅是一栋古代建筑的保护改造、一个艺术节庆活动的开展、一个传统农业文创项目的实施、一种简单的文化移植 , 而是要深度挖掘、厘清乡村的艺术资源 , 固本培元 , 唤醒并激活乡村文化 。
【新华每日电讯|当农民成为“艺术家”】“牢牢扎根乡土 , 锁住悠悠乡愁 , 传递浓浓乡情 , 让古老乡村文化薪火相传 , 是艺术振兴乡村的应有之义 。 ”李贵军说 。 (采访人员裘立华、顾小立、吴帅帅、郑梦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