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当农民成为“艺术家”

:原题为_新华每日电讯|当农民成为“艺术家”。
当农民成为“艺术家” “葛家军”艺术振兴乡村西行记
新华每日电讯|当农民成为“艺术家”
文章图片
定汪村村民周书情拿着自己刚制作的手工作品 。 新华社发
(一)
山路十八弯 。 水路九连环 。
贵州省 , 晴隆县 , 光照镇 。 大巴离镇里定汪村的距离越来越近 , 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的葛万永和他的12位村民同伴们的心忽然紧张了起来 。 才下公路 , 又进小道 。 钻入山坳 , 忽见洞天 。
尽管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 葛万永和他的同伴身上 , 却肩负着重要使命——
用艺术改造定汪村 。
葛万永记得 , 2019年4月 ,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队来到葛家村 , 在村里开展了一场全新的“艺术家驻村”试验 , 与乡土农民碰撞、互动、融合之后 , 葛家村不仅面貌焕然一新 , 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 不到一年时间 , 村子就成了网红景点 , 全年吸引游客超过30000人次 。
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 , 让老百姓成为乡村致富与振兴的积极主体 , 借助艺术解决乡村问题 , 尤其是乡村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干、村民看”的主体意识不足问题 , 是葛家村艺术试验的初衷 。
当这场艺术试验“开花结果”的消息传到宁海对口帮扶24年的晴隆县时 , 当地干部群众一下来了兴趣 。
“有没有葛家村村民愿意和丛教授团队一起 , 来给我们‘上上课’的?”定汪村驻村干部向葛家村抛出了精诚协作的“橄榄枝” 。
“有!”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的回应迅速而坚定 。 “贵州的兄弟姐妹们需要什么 , 我们就分享什么 。 ”
经过层层选拔 , 13位村民脱颖而出 , 组成首批前往定汪村的帮扶小组 , 于今年8月16日上午抵达村中 。
一次为了共同繁荣的承诺 。 一个为了美好未来的约定 。 就此 , 郑重许下 。
(二)
定汪村全村三个村民组均为布依族 , 99%以上的村民姓罗 。 近年来 , 村里的蔬菜种植业日益发展 , 村民持续增收 , 脱贫攻坚在该村已取得决定性成效 。
然而 , 下一步如何由“温饱”到“致富”?如何由“自立”到“自强”?如何由“富口袋”到“富脑袋”?这三个问题仍等待着科学有效的回答 。
13名葛家村村民在定汪村被当地干部戏称为“十三太保”——或许是因为他们就像水浒中的“神行太保”一样 , 每日跋涉 , 未得停歇 。 抵达当日下午 , “十三太保”便把村里走了个遍 , 晚上商量好内容后 , 第二天便跟当地村民坐在一起开始开会 。
定汪村民俗气息浓厚 , 很多地方可以改造和开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 没有路灯;村庄环境仍待提升 , 鸡鸭牛马各种牲口粪便遍地;可利用的现成资源少了一点 , 毛竹石头等必要材料一时无处可寻……
葛海峰、葛万永、葛诗富等“十三太保”挨个讲了话 , 向围拢过来的村民逐一分析村里进行艺术改造的利弊条件 。 村民们静静地听着 , 有的默默地卷起了旱烟吧嗒吧嗒开始抽 , 然而却没有什么人愿意说话 。
“你们能给我们‘搞艺术’?我们不太懂啥是艺术 , 搞了有什么好处?”许久 , 一个声音从人群后方冒了出来 。
“我们是来和大家一起‘搞艺术’的 , 你们才是村子的主人 。 你们要和我们一起干 。 ”葛海峰的语气中透露着沉着和坚定 。
“啥是艺术?艺术就是让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葛万永给定汪村民描述了葛家村改造前后的面貌 , 并拿出手机里的图片给大家看 。 “葛家村能做起来 , 定汪村怎么会不行?一定行!”
根据定汪村实际 , 一个“三步走”改造方案被拿了出来:第一步 , “十三太保”带着定汪村村民一起分三组清洁环境、治理村容 , 为艺术改造打下基础;第二步 , “十三太保”各自发挥所长 , 给村民做出艺术创造的示范 , 手把手“传帮带”;第三步 , 让初得成果的村民放手去干 , 把艺术改造的常态化机制建立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