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当农民成为“艺术家”( 二 )


“我们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 , 那就是告诉定汪村民一种理念: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 自己‘当家’丰衣足食 , 自己‘做主’改造家园 。 ”葛万永说 。
晴隆 , 山高谷深 。 宁海 , 海阔风平 。
一次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牵手协作 , 开始擦出别样的火花 。
一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实践 , 就此正式展开 。
(三)
定汪 , 古称“定王” 。 村中长辈们传说 , 古时本村曾深居魔王 , 时常为祸乡间 , 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 几经周折 , 全村终于在与魔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 “定王”由此得名 。
时过境迁 , “魔王”已不会出现 , 但“定王”的豪气在村中丝毫未减 。 只要目标确定 , 什么困难在村民面前都不是问题 。
8月18日 , 光照镇党委书记邓瑞兰与“十三太保”一起再次在村里开了动员会 。 和第一次的时候相比 , 这次开会全程没有人缺席 , 也没有人交头接耳 。
“我也要加入队伍”“我可以把家里的瓦片贡献给大家”“我可以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庭院”……村民们的一句句回应 , 让这次动员会的气氛热烈起来 。
挖掘机进了村 。 村民们挥起了锹镐 。 水泥墙被贴上了木饰面 , 古树下铺起了鹅卵石 。 将要废弃的门板摇身一变 , 村民罗昌鸿将它做成了一块新的门匾 。
点滴改变 , 在热火朝天的干劲之中静悄悄地到来 。
丛志强带着他的团队也来到了定汪 。 站在村口的山石斜坡前 , 他看到定汪村的男女老少或砌墙 , 或垒石 , 或织布 , 村民们既“各展神通” , 也密切合作 , 改造现场井然有序 。
“火 , 被点燃了 。 ”丛志强说 。
“十三太保”成员袁小仙从宁海带来的手工布艺玩偶 , 引起了定汪村民项昌琴的兴趣 。 项昌琴不善言辞 , 经常跑来拿着玩偶默默地端详 , 直到有一天 , 她鼓起勇气找到袁小仙 , 拉着后者的手说:“你做得真好看 。 我可以拜你为师吗?”
“当然可以!我们一起来做 。 ”听到这句话 , 袁小仙既兴奋又感动 。
袁小仙给项昌琴初步解释了一下布偶做法 , 并说明了需要的材料来源 。 项昌琴认真地听 , 认真地看 , 不时低头拿起材料研究琢磨 。 袁小仙发现 , 布依族妇女似乎天生就心灵手巧 , 不少技法往往“一点就通” 。
“教学的那几天 , 我和‘学生’都没睡好觉 。 因为我晚上总在想 , 白天到底教了什么 , 而‘学生’晚上总在想 , 明天又可以学到什么 。 ”袁小仙说 。
没过两天 , “学生”的作品出炉 。 “做得真好!”袁小仙的点赞 , 让项昌琴像个被表扬的孩子一样 , 脸上挂着羞涩而惊喜的笑容 。
“我有一个主意:玩偶绣上布依族特色图案说不定会更好看 , 你觉得呢?”做完布偶 , 项昌琴忽然有了主动去优化的创意 。
“当然可以!我们还是一起来做 。 ”
自那以后 , 袁小仙发现——
村里布艺加工的教室“织梦坊”里 , 常常在深夜还传出穿透大山浓雾的灯光 。
(四)
8月30日下午4点30分 。 定汪村 。 织梦坊 。
一张简易的桌子 , 一根木棍搭起的支架 , 一部借来的手机 。 调好App功能 , 摆好刚做完的作品 , 定汪姑娘罗随妹忐忑地坐到了手机摄像头的正前方 。
作为定汪村第一位“带货主播” , 罗随妹即将和两地村民一起 , 完成一场推销这两天“艺术成果”的在线直播 。
“全天然的 , 看起来挺别致”“这个大象抱枕挺好看 , 链接在哪里”……没过几分钟 , 直播间里的弹幕便涌了上来 。 无论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布艺刺绣 , 还是巧手织就的手工发夹 , 都得到了屏幕那头网友的好评 。 仅仅过了一个小时 , 直播的在线关注量就达到了10万人次 , 下单付款的买家也在不断增多 。
晚上7点30分 , 罗随妹“主播初体验”的成绩单出来了:直播共卖出产品51481元!
“意外 , 很意外 , 简直不敢相信 。 原来 , 我们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让山村变美 , 更能够让山村变富 。 ”罗随妹说 , 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 想想就令人激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