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脱贫三章(决胜2020)( 三 )


“我们村还建了两座恒温库 , 一个五百七十平方米的组培室 , 五个日光温室 , 今年还要增加五十座原原种种植网棚呢 。 ”赵永平边说边掀起一个网棚帘 , 顶着小白花的马铃薯苗撞入眼帘 , 一位穿着专业服装的妇女正在洒水 。
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 , 急需务工人员 , 赵永平动员亲戚赵勇和王耀山参加 , 却被顶了回来 。 驻村干部就和他一起几次登门拜访 , 并为他们算了一笔账:每人承租一个种植网棚 , 爱人参加管理 。 这样下来 , 每户一年土地流转费一千五百元 , 夫妻俩工资四万六千元 , 种植网棚收入两万五千元 , 工资性补贴七千元 。 两个人一听 , 心悦诚服 , 欣然同意 。
如今丰禾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 流转土地三千多亩 , 原种繁育基地一千二百亩 , 整理出撂荒地六百亩 , 其中油菜、荞麦、胡麻、冬小麦实验基地一百余亩 。 以马铃薯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商品薯种植为主的深加工综合体产业链形成后 , 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 十几户村民联合购买了十多台农用车和农机具 , 参与入股分红 。
在丰禾村最后一个脱贫户南虎生家 , 五间大瓦房三面围合 , 对面的大库房里放着百十个鼓鼓的粮袋 。 老南拍打着粮袋高兴地说:“我家九口人两年都吃不完 。 我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进城打工 , 还住进了城里的新楼房 。 今年初 , 我家还完了贷款 , 老伴在薯种大棚打工 , 每个月挣两千二百元 。 我还养了七头牛、十二只羊、五十多只鸡 , 忙着呐!”

花坪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扶贫车间 。
过去花坪村也是个深度贫困村 。 两百多户近千人生活在大山上 , 老人们守着自己一锨一镐开垦的梯田 , 不愿意易地搬迁 。 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 近些年 , 对土地进行了退耕还林 , 水土和自然环境得到了有力保护 , 村里空闲下来的人逐渐增加 , 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九十一户 。 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把全村党员召集到一起讨论 。 “不能全部靠输血 , 我们自己要想办法造血!”这句话 , 成为大家的共识 。
帮扶工作队与一家公司联系 , 很快成立一个花坪村的扶贫车间 。 妇女们纷纷报名 。 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招录优先原则 , 十八名妇女成为第一批工人 。 随即二十台全自动缝纫机安装到位 , 生产原材料也进来了 。 2018年5月19日挂牌那天 , 花坪村像过节 。
四十六岁的王淑兰回忆说 , 以前生活还过得去 , 可是去年丈夫病逝 , 家里还有一位长年卧病的老人和两个刚上小学的孩子 , 承包的耕地年收入不足一万元 , 是扶贫车间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 弹性工作和计件工资制度方便了家务较重的贫困群众 。 “我经常抽空到车间干活儿 。 这种扶贫方式 , 妇女同志特别欢迎 。 ” 就这样 , 王淑兰既照顾了家庭 , 一年还增加一万多元收入 。
五十七岁的漆秀花有一个四世同堂九口人的大家庭 , 承包的耕地年收入不足四万元 , 丈夫和儿子农闲时只好外出打零工 , 儿媳妇还要照顾三个上小学的孙子 , 再加上经常要给两位老人看病 , 生活困难 , 村里想办法给予扶助 , 解决了一些困难 , 但钱还是不够用 。 漆秀花到扶贫车间工作后 , 很快就成了生产能手 , 还被选为车间组长 , 不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 每年还为家里增加近三万元收入 。
目前 , 全村已经脱贫八十九户三百三十九人 , 对因为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两户两人 , 村里已经按照国家兜底保障政策 , 使他们和全村人一样过上了幸福生活 。
如今 , 定西人民正昂首挺胸 , 阔步前进在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