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脱贫三章(决胜2020)( 二 )


近几年 , 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 , 省、市、区的帮扶力度不减 , 家家都住进小康住宅 , 配套建起沼气池、太阳灶、标准化养殖圈舍……柏油路通到每个自然村户 , 村民可以把汽车、农用车开到家门口 , 过上了小康生活 。
如今在大坪山顶远眺 , 八梁九坡丰收在望 。
改天换地 , 靠的是英雄气概;向山川要粮 , 需要勤劳的双手 。 “忠心、公心、爱心 , 能聚起民心 , 为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努力奋斗 , 就是我们的初心 。 ”刘玉秀老人的话语 , 在我耳畔久久回响……

初升的太阳收起一夜秋雨 。 我们奔赴在去往安定区凤翔镇丰禾村的路上 。
汽车在透着草香的黄土褶皱中穿行 。 爬过几座高岗 , 眼前顿时开阔 。 几块宽阔的台地上是长势喜人的玉米 。 成群的山鸡散落在路边的草地上 。 不远处排列着十多个巨大的白色纱网 , 隐约可见劳作者的身影 。 这就是丰禾村的马铃薯原原种种植大棚 。
说话间 , 我们来到了丰禾村 。 村口两侧的墙壁上印着鲜红的党旗和“脱贫攻坚 , 乡村振兴”几个大字 。 水泥路两侧是三四百米长的“丰禾记忆”文化墙 , 花砖镂空的墙壁上镶满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 , 马灯、泥炉、木犁耙、牲口套……每一个老物件都记录着一段乡愁故事 。 村民告诉我 , 这里曾经是靠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 , 如今却成了发展示范村 。
在丰禾村 , 可谓目之所及皆新鲜:偌大的车库里 , 两台大马力红色拖拉机和十多挂农用车整装待发;八个一百吨存量的马铃薯良种储蓄窖显示着吞吐实力;乡村服务部摆放着销往各地的十多种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十一架各种型号的无人机将带着不同的任务飞上蓝天……
2018年底 , 丰禾村还有六十四户“少劳力、有病人 , 缺技术、有债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 村两委成员都坐不住了——
“不壮大集体经济 , 啥时候能全部脱贫?”
“合作才能形成合力 , 有了合力才能共同富裕 。 ”
“公司化经营 , 富民政策到位 , 让百姓得实惠 , 不信引不来金凤凰 。 ”
那些天 , 村两委从早到晚开会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 集思广益找出路 。
后来 , 安定区决定在丰禾村搞“双进双促”试点 , 让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 , 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 新型经营主体又促进群众实现精准脱贫 。 这样 , 村两委有了服务民众的平台 , 经营主体也有了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 “土地流转+让利”“劳动用工+多予”“现金入股+分红”“订单收购+溢价”的政策基调定了下来 。
说干就干 。 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 , 动员五个农户筹集了十万元 , 成立“定西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公司要把农民组织起来 , 土地流转是关键 。 村干部们走家串户宣传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好处;与村民们一道计算在村里的季节性务工 , 比外出找活儿干能增加多少收入;村内就业能解决老人孩子无人照顾的问题等等 。
政策交了底 , 道理讲明白 , 百姓通情达理 。 很快 , 一千余亩土地流转手续办了下来 。 村两委成员又争取来首笔二十万元的帮扶资金和五十万元的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 。 农户参与入股分红政策完善了 , 科技发展产业园建起来了 , 甘肃农业大学和定西农科院的专家、技术人员也来了……丰禾村充满生机活力 , 要求土地流转的农户不断增加 。
去年春节刚过 , 赵永平回来了 。 十多年前 , 他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 , 当过铸工 , 开过吊车 , 学习过农用无人机操作 , 还用四年时间学习了马铃薯原原种种植技术 。
在科技园 , 我看到正在做无人机调试的赵永平 。 他放下手里的活儿 , 搓着手向我走来 。 过去为了脱贫 , 他一心想到外边挣钱、学本事 。 这几年扶持力度加大 , 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 他说:“我是在工厂时无意间看到马铃薯原原种栽培技术的 , 这是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 , 也是繁育良种的基础种子 。 ”他指着一个巨大的防虫纱网大棚说:“这就是用脱毒的试管苗移栽成功的原原种种植地 , 成熟的薯种虽然只有鹌鹑蛋大小 , 但是一粒可以卖到五角钱左右 , 我们村这样的网棚就有二十多座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