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 二 )


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天祝县 , 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 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 , 县域多薄瘠山地 。

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
文章图片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的一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8月2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斌 摄
近年来 , 天祝县实施了大规模的易地搬迁工程 , 累计建成76个安置点 , 搬迁移民6.45万人 , 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
2020年2月 , 天祝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 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历史 。
8月1日 , 天祝县庆祝建县70周年 。 群众身穿盛装载歌载舞 。 微风吹过 , 草原上的格桑花 , 在阳光下尽情绽放 。
困路——筑路:铺新路、求发展
70年来 , 天祝、东乡、肃北三县向贫困决战 , “脱盲路”越走越宽 , “脱贫路”越走越快 , “发展路”日益通畅 。
生活“甜度”几何 , 产业发展是关键因素 。
古丝绸之路哺育出了天祝的独特名马——岔口驿马 。 这种马善走对侧步 , 是我国稀有的名马良种 。

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
文章图片

【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镇华锐奔腾养殖基地负责人李怀智(后)目送儿子将一匹马牵上货车准备去训练(8月3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斌 摄
精准扶贫激活了广袤的农村市场 , 养马近30年但一直“小打小闹”的胡万良在政府支持下筹资80万元建起了养马场 。
如今 , 胡万良的岔口驿马远销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 带动县里的养马散户拧成一股绳 , 发展壮大成“伯乐”队伍 。 目前 , 天祝已建有3个岔口驿马保种场 , 全县存栏5000多匹 。 通过育马、驯马、售马 , 牧民奔向好日子 , “养殖小规模”变成“销售大产业” 。

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
文章图片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镇华锐奔腾养殖基地负责人李怀智在马场里骑马训练(8月3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斌 摄
随着生活持续变好 , 天祝人不再“种什么、吃什么 , 剩什么、卖什么” , 转而种起了“洋庄稼”藜麦 。

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
文章图片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大沟兴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玉廷在地里查看藜麦生长情况(8月2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斌 摄
藜麦被营养学家称为“粮食之母”和“太空食品” 。 2017年 , 天祝县调整产业结构 , 引入藜麦试种 , 统筹推动“农业+旅游观光”的经营模式 。
截至目前 , 天祝县藜麦种植面积达11.6万亩 , 平均亩产值1700多元 。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2万人靠种植藜麦 , 让日子开出“幸福花” 。

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
文章图片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扶贫车间 , 马八苦热在制衣车间工作(8月4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范培珅 摄
24岁的东乡族妇女马八苦热也有了“工人”的新身份 。 每天早上 , 在家里安顿孩子吃过早饭后 , 步行5分钟 , 她就到了上班的地方 。
2019年11月 , 方大集团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她居住的小区附近组建了制衣扶贫车间 , 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渠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