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格物而知新:探索非遗,大山里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原题为_第一财经|格物而知新:探索非遗,大山里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今天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
去年的这个时候 , 第一财经《千里归途》剧组成立 , 跟随一群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扶贫人、老村长 。 我们随着碧桂园扶贫队踏上5个国家级贫困县:广东英德、甘肃东乡、湖南平江、江西兴国、陕西宁陕……
一行行交织的稻田 , 不断与故事相逢 , 走过沟壑重叠的山岭 , 走过沙尘漫天的黄土地 。
在陕西宁陕 , 遇见访面对命运敲打毫不服输的养蜂达人周世红;在湖南平江 , 我们遇见想留住母亲思念的甜酒匠人熊湘和;在甘肃东乡 , 我们遇见在山沟里足不出户的东乡绣娘 , 还有返乡扎根创业的大学生马萧萧 , 她奔波在兰州和东乡两地 , 虽然满脸疲惫 , 但眼睛里充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 正如 , 她所帮助绣娘 , 眼中对面前的针线、未知世界的好奇 。
第一财经|格物而知新:探索非遗,大山里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文章图片
千里 , 归途 , 描述的是这些城市的“逆行者”归家奋斗之路 。
他们 , 是义无反顾返乡致富带头人、青年企业家、扶贫干部、老村长、村民……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泛起涟漪 , 希望和兴旺在一个个村庄生长 , 一些改变肉眼可见 , 一些影响润物无声 。
消灭贫困 , 振兴家乡是他们共有的故事 。
经过三年的探索 , 碧桂园通过精准扶贫已帮助超过33万建档立卡贫苦户 , 在基本完成全国9省14县脱贫攻坚工作后 , 他们对大山和贫困消灭的探索 , 截至目前 , 帮扶项目涉及16省57县 。
贫困也许是可以消灭的 。 大山里的人们 , 随着产业的成熟兴旺 , 越来越好 。 今年 , 我们更在意这些大山里的人们 , 他们在文化和思想上的改变 , 寻找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致敬传统 , 保护这些古村落中无价的财富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项实践、表演、表演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非遗 , 不只是一件充满历史感和年代感值得保存和继承的物件 。
它是一门富有传统价值的手艺 , 背后是一群传承手艺的匠人和学者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些手艺和传统 , 也许会被漫天黄土掩盖和消灭 , 有些人选择让这门手艺越来越远 , 选择历史的淘汰 , 但也有这么一群人 , 想让手艺与时代距离感越来越近 , 在保护中得到创新 。
今年 , 在踏上千里归途后 , 格物而知新 , 是这段故事的开端 。
1
马萧萧与马俩哈麦——刺绣让我们自由
2018年 , 我们在甘肃东乡县城街头 , 遇到了刚刚回乡创业的马萧萧 。
28岁的土本土刺绣工坊创始人马萧萧 , 是甘肃东乡县这片土地上 , 为数不多的大学的90后女孩 。 本来可以在兰州生活的她 , 三年前选择回乡开起了刺绣作坊 , 聘请当地绣娘 , 复兴快已作古的东乡刺绣 。
通过与碧桂园碧乡合作 , 她带着东乡妇女接到第一笔订单 。 在家门口靠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
25岁的绣娘马俩哈麦 , 是村里第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人 。 而今 , 她又再一次上起了课程 , 虽然每次走2个小时山路 , 从董岭乡来县城上课 , 中午不回去 , 就带点馍馍垫饥 , 但她很想学刺绣 。
从这个东乡妇女身上 , 有一种不认命的气质 。
第一财经|格物而知新:探索非遗,大山里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文章图片
东乡妇女相对保守 , 很难见外人 , 更别提和外人说话了 。 扶贫组在走访入户时 , 如果男主人不在家 , 哪怕院门大开 , 女主人也不会迎出来;如果家里来了客人 , 女性不能上桌 , 只能躲在厨房或者偏房里吃饭 。
这种不平等的命运 , 马俩哈麦抗争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