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_DX|鹿晗现象背后,是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与粉丝


_本文原题:鹿晗现象背后 , 是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与粉丝
10月8日中午 , 鹿晗突然在微博公布了自己与关晓彤的恋情 , 瞬间涌入的巨大关注让微博的服务器都宕机了 。 截止10月10日16点 , 这条微博已经获得了102万转发、259万评论和510万点赞 , 顺便让鹿晗涨了224万粉丝 。
面对或祝福或失控的鹿晗粉丝们 , 媒体也从商业、娱乐、心理学等各个角度对明星和粉丝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 尽管官媒环球时报评论“中国和平繁荣是‘鹿晗’现象的沃土” , 但从一些10w+文章中也看到了很多对流量偶像与粉丝的单向、片面的阐述 , 甚至可以说是长期以来的“被妖魔化” 。
Lucky_DX|鹿晗现象背后,是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与粉丝
本文插图
“鹿晗”现象
在环球时报的评论中 , 将以“鹿晗”现象为代表的追星热解释为市场经济的产物 。 “有网络号召力的明星 , 同时也具备了市场号召力 , 只有这两种号召力相互推波助澜时 , 超级明星才能被打造出来 。 中国‘小鲜肉’今天非凡的影响力实际上标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 也是中国这个大市场规模的突出象征 。 ”
这其实是整个中国娱乐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 无论是“口红效应”还是消费升级 , 以电影、网游为等国内的文化娱乐产业都在近年来迎来了自己的快速发展期 。
具体到“鹿晗”现象本身 , 其背后的根本动因是鹿晗从一个偶像团体成员向超级IP的进化 。 关于这点 , 我们可以从鹿晗出道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路径窥知一二 。
从上世纪90年代“韩流”文化的进入 , 到2005年“超级女声”激活的本土粉丝文化 , 以及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等韩流天团的进一步开拓 ,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国内的偶像文化和应援文化也逐步普及和形成 。
鹿晗是在2012年以韩国男子组合EXO/EXO-M成员正式出道的 。 作为东方神起、少女时代的师弟团 , EXO是SM旗下第一支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男团 , 从出道起就得到了大部分“韩流”粉丝群体的关注 。 鹿晗是EXO的主捧 , 凭借形象和个性已经孵化了一大批粉丝 , 也是日后鹿晗回国人气宣传的核心力量 。
同时 , 伴随国内小鲜肉文化的兴起 , 2014年带着超高人气解约回国的鹿晗成功进入小鲜肉界的一线行列 。 在圈层化的互联网造星逻辑下 , 正如***“人物”在《‘鹿晗效应’背后》一文中指出的 , 鹿晗跳过了用作品来证明实力的阶段 , 凭借颜值和人格表现直接圈粉 , “反向引爆于大众媒体 , 通过在各类大数据排行中不断‘刷脸’ , 倒逼媒体关注” 。
从2014年回国短短3年 , 通过参与《重返20岁》《我是证人》等电影、《奔跑吧兄弟》《我去上学啦》等综艺 , 甚至代言的方式 , 一方面 , 在大众媒体的助力下和粉丝制造了一次次“媒介事件”(如一条微博以上千万条评论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 逐步打造了自己的超级IP属性;另一方面 , 强势打破了原有的圈层壁垒 , 一边继续圈粉、一边让大众认识了这个能唱能跳的“小鲜肉” 。
在互联网时代 , 超级IP背后的庞大粉丝群体就是最简单粗暴的商业背书 。 流量即话语权 , 流量即消费力 , “鹿晗”现象的出现便是如此 。
被妖魔化的流量偶像与粉丝
其实 , 大众领域对于粉丝和偶像的偏见是一直存在的 。
很多人眼里 , 偶像大多是没实力的、不真实的、过分完美的 , 粉丝大多是狂热的、无理性的、脑残的 。 更有甚者 , 将偶像与粉丝的关系简单化为性幻想层面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 , 即偶像塑造了一个粉丝心目中理想的恋爱对象 , 粉丝崇拜偶像纯粹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性幻想 。
当然 , 颜值在偶像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否认的 , 但如果只盯着看似狂热的追星表象 , 对娱乐工业的运作机制视而不见 , 却也只能是经不起推敲的刻板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