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京郊建成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
近日,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落户京郊,借助温室智能调控、省力化作业等14项农业物联网技术,技术人员可远程监测控制多个大棚环境,实现地区可复制蔬菜种植全程数字化管理。
文章图片
颜麟蕴 摄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在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5栋成方连片的黄瓜棚前摆放了不少智能水肥设备。棚内顶棚装有负责调控环境的风机装置,植被根部有智能水肥滴灌管道,架子周围还装有温控、环境监测等智能设备,摄像头全覆盖,实现了黄瓜生产除采收外全程电子化智能管理。
【北京日报|京郊建成首个智能化塑料大棚】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王铁臣介绍,与传统蔬菜生产模式相比,智能化生产单元通过基质化栽培及营养液科学管理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亩节水可达25立方米、节肥10公斤。通过信息网络一体化采集体系,智能大棚实现了设施内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与调控,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植物保护药剂施用量降低35%。此外,农艺栽培措施的优化及省力化田管平台还大大缓解了田间劳动强度,劳动生产效率能提高25%以上。
王铁臣算了笔账,按照设备10年折旧计算,塑料大棚增加智能化生产设备平均每年一亩地增加投入4700元,但产量每年可实现增产10%,同时还可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底肥投入,算下来一亩地每年可以实现节本增收至少1400元。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北京市果菜团队致力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利用试验站平台建成本市首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单元,接下来将向京郊更多蔬菜生产企业园区推广,在更多蔬菜品种上应用示范,为首都“菜篮子”稳定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推荐阅读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运营商频繁解挂致手机盗刷,工信部约谈并严令强化防护
- 北京日报移动端|国考报名迎来高峰,总报名人数超40万,三职位“千里挑一”
- 高铁|浙江人民有福了!时速350公里新高铁即将建成,途径2市5县区设6站
- 施工|项目建设进入尾声!海陵岛特大桥计划今年底全线建成通车
- 北京日报客户端|厨师不穿工作服 个别外卖后厨卫生堪忧,公厕门口摆食材
- 北京日报客户端|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上升至80.72%
- 北京日报客户端|聚焦医药健康发展新机遇,中关村生命园发展论坛启幕
- 北京日报|明确了!北京市住建委:自建房、阳光房等有违建的房子不能卖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还原美损害环境斑斑劣迹,赵立坚:来而不往非礼也
- 北京日报客户端|日本将决定是否将福岛核污水排入海,外交部:望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