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的粽|《乐夏》启示录之三:重塑雕像的权利,到底重塑了什么?( 二 )


有共鸣通俗得讲就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情绪价值” 。 一般来说 , 精神消费品必须以一定的情绪价值为基础条件 , 比如一部电影让我笑了 , 哭了 , 爱了 , 疼了 , 都属于情绪价值 。 即便它没有提供更多的意义或者信息 , 也基本值回票价了 。
以这个标准去衡量 , 重塑的硬质素显然是达到了水准以上的 , 是不是在所有乐队排第一这个暂时不论 , 肯定是稳居前列 。
从情绪共鸣来讲 , 重塑大概也是控制的最好的几只之一 。 他们非常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情绪这个“作料” , 既不会夸张到让人觉得肉麻狗血 , 又恰好能搔到痒处 , 这正是一只成熟乐队必备的素质 。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不明觉厉” , get不到也是正常的 , 但显然现场的效果仍然能辐射到大多数的受众 。
至于“认同感”这一点 , 如果说“喜欢重塑的就是高级”这一点并没有在这一季乐夏成为一个大家明面上的共识——原因在于综艺的娱乐属性 , 不宜过度宣扬“高级”——但在表演风格以及人设等各方面 , 重塑刻意营造的疏离感和神秘感并未引起大家的反感 , 则要归功于节目组铺垫的到位了 。 从第一次获得最高票开始 , 华东与现场观众之间的张力就无形中舒缓了下来 。 华东先给乐迷贴上了“素质很高”的flag , 乐迷也乐于将“重塑很牛逼”作为一个常识性认知固定下来 。
而我却一直有一个疑问 , 觉得马东从一开始很想“捉弄”一下重塑 , 尤其是让华东的人设“崩塌” 。 原因在于马东在十三邀上说过:我看到那些使劲的人就好笑 。 对于解构严肃这一点 , 马东从来是得心应手且乐此不疲的 。
当然最后他也成功了 。 华东的人设确实在这个节目中“崩塌”了 , 却是朝一种更让观众喜欢的方向来进行的 。 从这点来说重塑和华东与节目组也是“相互成就” , 一如五条人 。
3.
如果说“重塑人设”是重塑此次乐夏之旅的“意外之旅” , 那么真正的收获应该是受众对于重塑音乐风格和理念的认同 。 抛开“现场乐迷是否能代表大众”这类无法求证的问题 , 姑且我们先将它作为一个事实接受下来 。
那么 , 我们还是要搞清楚重塑音乐的真正内核是什么 。 事实在第一场《PigsintheRiver》我就意识到 , 重塑的音乐内核不止在音乐本身 。
重塑用英文歌唱 , 原因固然有华东所说的 , 英文更适合唱摇滚乐 , 同时更容易国际化等 。 还有就是它更适合装下重塑试图表达的理念 。 《PigsintheRiver》强烈的政治讽喻是根本无法在现有条件下的中文中承载的 , 有趣的是换了个翻译的皮这些就都不见了 ,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去直接读英文词 。
在此对比之下 , 就会明白为什么大众既pick了五条人也pick了重塑 , 却放弃了技术性同样出色的Mandarin了 。 因为Mandarin的表达空间是模糊的 , 甚至可以说是空的 。 有些乐队是技术驾驭不了想法 , 有些则是想法驾驭不了技术 , 而两者相互成就的状态是最好的 。 而此次乐夏中的前五名基本都做到了这一点 , 因此这个排名应该说是基本合理的 。
重塑的胜利到底是不是“小众音乐”的胜利?如果将“小众”仅仅理解为风格的话 , 那么当然可以说是 。 但如果将“小众”理解为受众基础的话 , 那么既然已经走向了大众 , 就不能再称之为小众了 。
因此 , 重塑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 , 将马东在十三邀中的那个判断“倒置”了过来 。 马东十三邀中最引发争议、也是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 , 他将所谓“精致的艺术”归纳为小部分人才能理解和消化的产品 , 而大部分人是无所谓、也不需要“高级”的 。
这么一种人为划分审美鸿沟的观点当然“政治不正确” 。 然而重塑的脱颖而出似乎将这个观点“证伪”了 , 尤其这种胜利还是在有五条人这个“大众选择”的衬托之下 。 似乎一夜之间我们真的“审美升级”了 , 张亚东和马东都做不到的事情 , 被重塑做到了 。
我们姑且先抛开“讲英语是否高级”、“听不懂是否高级”等疑问 , 先承认重塑就是“高级”的 , 再追问那个问题:既然大众已经pick了五条人 , 为什么又接受了重塑的“高级”?
4.
时间往回拨20年 , 对 , 正是世纪之交的千禧之年 , 也是节目中汪峰说单飞的那个时代 。
我记得“装逼”成为一个流行语 , 差不多就是2001、2002年左右 , 在那之前则有一个更为文绉绉的名字叫“媚雅” 。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 , 这正是中国入世的年头 。
在那个年代 , 中国正在努力追赶西方 , 并以加入世界性的大party为最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 2001年 , 中国一口气在三个方向上实现了突破 , 分别是入世、申奥和打入世界杯 。
从此中国在与世界PK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 同时 , 史无前例的财富竞逐游戏也开始了 。 也正是在此时 , “装逼”成为了一个流行语与重要的文化现象 。
如果说在入世之前 , 在物质、技术层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我们无可置疑的目标之一的话 , 在入世之后 , 对于精神世界和审美层次的追求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需求 。 因为社会前进的步伐必然有快有慢 , 在入世之前的“掉队”还可以归结于外部原因 , 在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后 , 精神文化的进阶就完全取决于个体的差异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