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卡|新办的手机卡频接催贷电话 如何为“二次放号”解困

新办的手机卡,刚启用就收到接连不断的催贷电话;注册App却频繁显示号码被占用;给运营商客服致电,却被告知要自己协商处理……当手机码号资源愈发稀缺,“二次放号”这一盘活资源的常规手段,为何给用户带来许多新麻烦?
1
新号怎有“后遗症”?
“二次放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手机号用途愈发广泛,甚至已成“网络身份证号”,造成的后果就不是用户每天多接几个骚扰电话那么简单了 。
——新号码注册遭拒,多种服务无法享用 。目前在河北从事网站编辑工作的施女士,大学毕业后办理了中国移动“183”号段的新卡 。一次她在网购火车票时,发现该手机号在12306网站上已遭注册,紧急与铁路客服协商,才得以购票,不至于延误行程 。
接下来,她发现这个新号已经注册过支付宝、百度网盘、淘宝等多个第三方应用 。“当时在网上营业厅随机选了这个号码,系统并未提示它是旧号 。”施女士说 。
——老赖金蝉脱壳,新机主遭催贷骚扰 。半月谈采访人员调查发现,一些不规范的网络小贷公司野蛮发展客户,甚至有网贷广告宣称“有手机号就能放款”“测测你的手机号值多少钱” 。不少老赖为了撸网贷公司的“羊毛”,频繁换号,导致一些接盘“二次号”的无辜用户“背锅” 。
一位不愿具名的机主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从2019年年初办理新卡至今,每月月初和月末都会接到来自“么么钱包”和“医美贷款”等网贷公司的催债电话,且态度恶劣 。运营商建议他开通来电拦截功能,但好景不长,“一些工作客户的正常电话也打不进来了,无奈只好又关掉” 。
——通讯录等个人隐私存泄露风险 。在南京读大三的杨同学上大学时办理了新卡,但第一次使用时惊奇发现,手机通讯录竟然存有大量陌生人的电话,部分还备注了工作单位、职务等 。
她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常有陌生电话打来要找某某领导,才意识到这张卡应曾被人使用:“我把以前的通讯录全删掉了,这个漏洞如果恰巧被不法分子发现利用,后果真不堪设想 。”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在向运营商提出处理诉求后,各家均把皮球踢给第三方,要求用户自己协商 。用户需要与各大应用挨个对接解绑,费时费力不说,金融证券类机构往往还要求机主拿着当地营业厅开具的纸质证明线下办理,这无疑给那些异地号码用户增添了负担 。
2
“二次放号”实乃资源循环
所谓“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 。从事运营商无线网络规划业务的冷俊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老号码重新进入运营商“号码池”前的“空置期”,在实际业务办理过程中一般为3个月 。
冷俊介绍,码号资源和网络IP地址一样,理论上属于稀缺资源 。国内手机号以11位为主,随着用户激增,从最初的“13X”逐步扩展到“17X”“18X”“19X”等多个号段,而今部分号段已无新号可用,这是运营商要回收号码再次放出的重要原因 。
截至2019年7月,工信部已分配50.13亿个码号资源用于公众移动通信业务 。随着新号段的开放,这一数量还在进一步增长 。
“有人问11位号码能否再延长,比如扩至20位?那样用户拨号就很困难了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对半月谈采访人员说,“二次放号”其实是国际通行做法 。国内在最初制定用户入网协议模板时,就已借鉴发达国家通信的行业经验,写入这一规则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专家孟然介绍,“二次放号”可以释放被占用的码号资源 。除了用户主动弃用、换号,还包括用户自然死亡后,手机号无人继承的情况,这些号码都会重新启用,占了“二次放号”很大比例 。
3
为“二次号”解困,路正长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码号资源循环使用有利于盘活通信资源,但消费者作为享受通信服务的主体,享有知情权,在其办理号码入网协议时,运营商应明确告知号码是否为“二次号” 。另一方面,如何针对“二次号”完善服务体系,比如全面清除老用户的信息、痕迹,与相关第三方联动解绑各种捆绑账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推荐阅读